作者羽田康祐 k_bird 目前是朝日廣告公司策略規畫部策畫總監,擅長混合式思考,藉由在外商諮詢顧問公司所培養出的邏輯思考力與在廣告代理商所培養出的想像力,協助不同業種的客戶成功。
我們不時耳聞一些名人或身邊的朋友一年讀了超過五十本書,乍聽之下應該博學多聞,但有些人還是無法進行知識的深度對談、生活沒什麼正向改變。套一句閩南話俚語:書都讀到背上去了嗎?
這就是作者想在本書探討的課題之一:為什麼讀了很多商業書,卻還是無法活用知識? 另外,他也認為讀商業書不是休閒活動,應該在有限時間內,最大化學習量,並分享具體做法,期許讀者吸收後,能以高效的方式閱讀商業書,提升個人成長。
是被書中提倡的公式所吸引:讀觀點 * 找準則 = 變成自己的能力,其中 (讀觀點 * 找準則) 是輸入 Input 的要素,變成自己的能力則是 Output 的成果。
我喜歡探索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溝通的技巧,以這個通則來剖析閱讀是第一次看到。
基於好奇心,想了解書中定義觀點及準則,是否和我認知一樣 - 觀點就是看事情的角度,準則是大眾認同的作法?如果一樣,那麼觀點及準則在商業書中有什麼辨識特徵?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具體做法是什麼?發掘優化自己閱讀效率的技巧。
閱讀商業書可以讓我們學習商業素養、取得最今資訊知識及汲取作者的方法論,例如:這次讀的 10 倍高效閱讀法,動機就是想知道作者的 Know-how,可以節省我試錯時間,卻容易成功,看書就有價值了。
既然時間已經投入,沒有極大化效益非常可惜,因此作者提出一套解決方案,透過系統化方式找出商業書的觀點和準則,轉化成個人獨特結論,學以致用。以下分享我的收穫:
根據自己上班族、SOHO及創業的經歷,若要我再排序這五個好處的 CP 值,第一名我給思考力,其次是解釋力。
思考力是讓自己對事物有批判的能力,尤其現在資訊氾濫、假消息多,更是抱持懷疑的態度看待 (隨時自問為什麼?真的嗎?),不可照單全收。這在生活中會吃虧的例子太多了,例如:Line 的假消息,太多人被聳動標題誤導,不去思考內容合理性亂轉發,點免費貼圖連結被騙個資,輕信染疫的不實處理方法,可能連命都賠上!
具備思考力除了讓自己免於被操弄,也能增加看事情的廣度,以前我對 "換位置換一顆腦袋" 有負面觀感,認為是雙重標準,怎麼可以?仔細想想,這句話有錯嗎?不見得,甚至在一些情境下是對的。拿職場比喻,不同的職務,會因看事情角度差異做出不同的決策:
一個產品,業務會想閹割部分功能來誘導客戶花更多錢來買完整版,但產品開發團隊或許認為這樣不好,讓客戶對產品體驗打折,不應該拆解。
產品本身始終沒變,卻衍伸出多種推廣方式,大家目標都一致,只是想法不同。如果有思考力,就知道要換位思考,從中取的平衡。
解釋力是說出人聽得懂的話 😂,看似簡單對吧?愛因斯坦經典金句: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若你不能簡單解釋一件事,那麼你就是不夠了解它),一語道盡這真不容易!
要觀察一個人對觀念有沒有理解透徹,解釋的方法是一個指標,越不懂就越容易用專有名詞來說明,表象看起來很厲害,但就是因為不懂,才難以類比情境讓人容易聽懂。
所幸這是看商業書可以培養的技能,除了學會解釋複雜概念,也有找出比對基礎背景的能力,這對解釋數據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今年公司營收 3000 萬,獲利 6%,表現好嗎?不同比較基礎有不同見解,跟去年營收 1500 萬比是好的,但跟同業平均獲利 15% 比,就不好。
分享高效閱讀的實際作法前,先了解一下何謂 "高效閱讀"?
作者建議要做到四件事,並以接下來要講的產出方程式 (觀點 * 準則 = 內化知識轉成自己的見解),讓閱讀的綜效發揮出來。
觀點是透過質疑理所當然的通則,進化成 0 到 1 的能力。而閱讀恰是讓我們透過作者的濾鏡看世界,了解不變事物的多種面貌以及對不同視角的詮釋。
場景應用在質疑 SOP 是否為萬靈丹,以新北市兒童因 COVID-19 病逝 (恩恩事件) 來看,家屬質疑公部門繁複的標準作業流程是導致孩子延誤就醫死亡的主因,就凸顯了這個 SOP 的適用性,如果孩子已經意識不清、生命垂危,是否授權相關承辦單位,誰先接到電話,評估緊急就可派送救護車,而不是層層通報等權責單位處理。
因此,這件事會產生另一個從緊急程度來看的觀點 - 患者生命垂危,應授權相關承辦單位,誰先接到電話,評估緊急就可派送救護車。
在特定情境我們發現的觀點,要盡可能抽象化為概念,這點讓我很有共鳴,只有真正理解抽象概念,才能應用在不同的狀況。恩恩事件我歸納出流程應依緊急程度來調整行政作業的觀點,將其抽象化,我認為可變成:處理事情不因體制而僵化,應該與時俱進,依不同需求發展彈性的配套措施。
準則是: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因果關係,例句:如果急救通報時間縮短,就可能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要找出準則,作者分享兩個技巧:
之前讀過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強調:畫線不應在「結果」,應在導致結果的行動。結果無法複製,行動才可以實踐。 這番話恰好解釋為何找出準則要不時對自己提問為什麼?因為原因往往就是作者的經驗法則、導致結果的行動清單。
那我們應該對原因照單全收嗎?No!
很多人遇到問題就想立刻知道答案,就算知道答案,沒有經消化思考的取得方式,無法學到東西,所以喜歡當伸手牌的人,會一直問同樣的事,因為他們從沒花時間去思考消化答案,不知所以然。因此,找到原因,不用急著記下來,我認為準則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應該想想作者這樣說合理嗎?有沒有什麼狀況不適用?以他的經驗法則套入自己過往經驗,如果當初自己這麼做....會更好嗎?思考過一輪,再納入筆記也不遲。
若將準則比喻成刀具,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釐清這個工具適合用在什麼地方?要將紙割一半,會挑美工刀,而非切肉的菜刀對吧。
繼續上一段恩恩事件緊急程度觀點,產生的準則可以是:患者是確診個案並陷入昏迷,相關承辦單位,誰先接到電話,就立刻派送救護車。比照觀點,準則也要盡可能抽象化,才能融會貫通於不同狀況。如果要把這個案準則轉化通用因果關係,我認爲會是:如果符合特定標準的狀況,要有不同的方案因應,才能靈活解決問題。
書中不時強調產生個人洞見的公式:觀點 * 準則 = 自己的能力。當我們已經學會如何找出觀點及準則,最後一哩路就是應用自己的能力,作者歸納四個步驟,只要循序漸進執行,就會有具體化成果。
可以透過以下框架,結構化觀點及準則,累積自己的知識庫。
練習題:
作者取自超效率聖經其中一個段落
任何人遇到疑問或問題時,往往容易在情急之下,想要立刻尋求答案。然而,即使學到答案後,如果沒有學會應該採取怎樣的見解或思維,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這種尋找答案的方法,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真正學到東西。
觀點、準則抽象化為概念可用在不同的情境。例如:少即是多的觀點,應用在資料收集、製作提案及溝通三個不同場景,就有三種具體做法,共通點都有少即是多的精神。
先確認目的,收斂範圍,避免浪費時間搜集一堆沒用的資訊,結果根本用不到
在提案的情境,做法是先確認目標客群,提供受眾有共鳴的內容,過多無關的內容,會適得其反
先講結論,判斷有限時間內對方最想知道什麼,前情提要太多,讓人抓不到重點
根據美國國立訓練研究所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研究結果,教導他人是能讓學習內容留存率達 90% 的方式。所以不要吝於教別人,知識分享是雙贏,除了對方得益,自己在過程中一定也會發現不熟悉或延伸的部分再複習,下次更能夠用簡潔易懂的形式傳授所學。
而理想且比較沒壓力的練兵場域就是在公司,可以下班舉辦讀書會,或定期發電子報給同事,都是很好透過知識分享,影響同事的管道,一但人的思想、視野進步,組織也會朝好的方向改變。
實踐的做法可以是寫書評或部落格,透過網友的提問或回饋,學習的更深入。通常讀者有留言,請先給自己一個肯定,這很棒,至少有人認真看了自己的內容,對於留言內容,很大比例讓自己有機會去了解其他應用或思考如何用簡單的話語來解釋讀者不懂的概念。
例如:我有一篇技術文章分享:如何在 Woocommerce 購物車提示超重,引導專人協助,有網友就留言問我如果是某個商品,滿四送一,是否能用能以同樣方式做到?
這讓我去思考文章中的程式碼,要怎麼微調才能符合這個應用場景,回覆讀者問題之餘,自己也學了一課。再次驗證教學相長 👍
看完這本書,自己原本對觀點的認知,與書中相差無幾,但準則就不一樣了,也藉這次機會多學一個準則的定義。觀點就是看事情的角度,每本商業書,作者都會對特定名詞或狀況加以詮釋,這就是觀點的特徵。至於準則,本來我以為是大眾認同的作法像 SOP,而作者提出不同見解:準則有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因果關係,所以自問為什麼是找出準則的技巧,因為能從中發掘 Know-how 或經驗法則,這是準則的特徵。
另外我認為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在作者不是只有告訴我們觀點跟準則的特徵是什麼,而是提供完整落地方案,有一個框架教我們找到重點後,如何各自抽象化,學以致用。當融會越來越多觀點和準則,我們將有超級思維提及的多元心智模式,在不同的狀況,產出靈活的想法,做出正確決策。
最後我想強調:解決陌生問題對於現在及未來非常重要。尤其近期竄紅的生成式 AI (ChatGPT, Dall-E-2) ,落地普及速度之快讓我感觸良多,實際體驗之後,反而產生了危機意識,因為收費昂貴且耗時的藝術創作,透過 AI 工具能在數小時內完成,逼真到分不出是機器還是人類畫的 😮 既然 AI 逐漸取代人類勞務已成事實,那我們就要學會駕馭 AI,以 ChatGPT, Dall-E-2 為例,開始去學習怎麼撰寫讓電腦創作優質作品的 prompt。除了科技,尚有金融、氣候、戰爭衍生的停滯性通膨、極端氣候及能源失衡問題,帶來的影響與我們生活切身相關,活用累積的觀點及準則,就能幫助我們冷靜面對並克服層出不窮的挑戰!
認識生成式 AI 時快過年了,應景用 ChatGPT 及 Midjourney 產出賀卡素材,我嚇到~怎麼這麼方便,以前我要花兩小時構思找圖、修圖才能端出一張像樣作品,機器 10 分鐘內就能給我貼合情境的素材,再用 Canva 拼湊一下,卡片原型就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