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閱讀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 在講什麼?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將閱讀分為四個階段 - 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逐一說明該掌握的要領,以及為什麼該這麼做。

另外作者也分享該如何閱讀七種類型書籍的方法:1. 實用型 ,2. 想像文學,3. 故事、戲劇與詩,4. 歷史書,5. 科學與數學,6. 哲學書,7. 社會科學。

對於剛開始接觸閱讀的人,可以避免錯誤的方式浪費時間。對閱讀老手來說,讀這本書也有更深的印證和體悟。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覺得自己沒有掌握讀書的技巧,沒有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既然投入時間閱讀,就應該要有收穫。

這兩年閱讀量多,主題大都以工具書、自我成長及商管類為主。

讀的當下,自我感覺良好,內容看得懂,以為理解吸收了,但常過幾天就忘得差不多,僅記得幾個關鍵字,給自己出題目:144個字內簡述這本書在講什麼,卻腦中一片空白 💤

在因緣際會下認識這本書,教我們怎麼把書讀好,充實知識的過程中也長智慧。

就像早期 Midium app 的封面一樣,腦袋枝芽之所以成長是閱讀的養分在滋養它。

閱讀的四階段層次漸進累積

閱讀的四階段是本書主要架構,既然是階段性學習,也就無法抄捷徑,底要打好!

第一階段 - 基礎閱讀

顧名思義,這是金字塔最底層的技能,從認字到字彙的增長,最終能自己閱讀,不用父母或老師陪同導讀。

除了技能學習,我認為這時期也是影響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多看書,減少使用3C的次數,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自覺得跟著大人的腳步喜歡看書。

我自己的經驗是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到書中找答案,找到他們會有成就感,在過程中亦享受樂趣,主動找書看,正向循環練就良好的基礎閱讀能力。

第二階段 - 檢視閱讀

這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如果有做到下列五點,就算做到檢視閱讀了。

  • 看書名及副標題,有辦法對書籍做初步的歸類,例如它是工具書還是小說呢?
  • 看目錄了解整本書的架構,就像我們要進行一趟旅程,也會習慣先看導航大概全程怎麼走,建立概念。
  • 如果文末有索引,從引用的詞目回溯至特定內頁,若詞目出現的頻率高,相關的段落可能就是書中的重點,作者想貫穿全書傳達的觀點
  • 看序言
  • 書中最後兩三頁要看,這是作者的替我們做的總結,要善用。

另外,這階段屬於粗淺的閱讀,目的是先對整體有輪廓概念,因此有幾個提醒作者特別提出:

  • 不要糾結在看不懂的地方,一直卡住在查資料,就算沒有全部搞懂,先把看懂的讀完,至少也有點收獲
  • 第二次再來看,對上次看懂的地方理解會更快更深
  • 不要企圖想了解每一字句,請聚焦在獲得了什麼?Even less than 50% is better than nothing!

請記得!要讀好一本書,與自我要求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中,隨時問自己四個基本問題都答得出來了嗎?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 作者的論述 (細部說什麼?怎麼說)?

3. 內容說的是否有道理?

4. 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作者認為重要的事,自己是否認同?有這個前提才能驅動自身的改變)

5. 做到輸出,可以簡單地寫出架構,列出大綱及篇章順序,來實測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這本書。後續能寫心得或其他形式分享更好。

第三階段 - 分析閱讀

我在這階段,對於作者的解說與指引獲益良多。如果具體實作接下來三階段的指引,回答上述自我要求的問題綽綽有餘。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 依照書的主題來分類:是工具書?小說?歷史書等等...
  • 使用簡短的文字來說明本書在講什麼?如果讀懂了一本書,就應該有能力言簡意賅講重點,試著發一封 Twitter 在 144 個字交代完。
  • 將主題章節按順序及關聯性列舉出來:自己覆盤一次大綱,寫出來的跟作者雷同嗎?
  • 找出、確認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 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留心觀察,作者會在不同章節、段落重複提及同義的字詞,這就是重要的字眼,值得作者貫穿全書闡釋。所以,就我們讀者的角度來看,這些重要的字詞往往也是讓人感到頭痛的字,因為我們還不夠瞭解,當你發現這些字詞已經不再困惑,也就是找出和作者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了。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白話講就是理解與與關鍵字高度相關的句子,它在說什麼?自己能不能換句話說也能表達相同的意思?例如:一個基本的主旨為“除了實際存在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就可以是“如果某個東西不存在,就不能用任何作用”。
  • 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重新架構。
  •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但他沒解決的問題。

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請遵守讀者該有的禮儀風度,除非你已完成大綱架構並能詮釋書本,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批判的時候,不要爭強好勝,一定要辯到贏。一切在理性的證明下才能與作者有良性的互動。

閱讀工具書的方法

既然是工具書,它的用途很明確就是替人解決問題。所以在看這類書籍,帶著問題閱讀非常重要,否則就像漫無目的的背字典,效果大打折。接著,要想辦法在書中找到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 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書中哪裡可以獲得解答?
  • 承上,如何內容是如何組織而成?
  • 自己想要找的是這個解答嗎?

閱讀實用性書籍的方法

在書中找到以下兩個問題的答案:

  • 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 建議用什麼方法達成目的

因此,最終要評斷這本書,就端看自己是否接受作者建議的做法。

第四階段 - 主題閱讀

如果我們閱讀了很多書,其中應該有一些主題是類似的,這時候就可以應用主題閱讀的技巧,而不是每本都需要分析閱讀,這樣就花太多時間了。在本書作者有分享五個步驟,但我閱讀量還不夠,還是先把分析閱讀給練習好,主題閱讀就再等等了,先記下步驟,以後再回來翻書回憶。

  • 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 步驟二:帶引"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
  • 步驟三:釐清問題
  • 步驟四:界定議題
  • 步驟五:分析討論

結語

一開始就提到,覺得自己沒有掌握讀書的技巧,看的書過幾天內容已忘的差不多,覺得非常可惜!與當下買書滿腔熱血的想像差很大。這本書讀完讓我對閱讀有一個全盤且扎實的認識,我很喜歡作者將閱讀分作四個階段,分別針對個階段的要訣做超有說服力的論述以及實例,一點也不覺得在看教科書,文末也用心附上練習題,讓我們確認自己的吸收程度,從 1940 年出版至今,依然經典!

在看分析閱讀這個章節,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看書過幾天就忘,必然的。因為我沒要求自己讀完要輸出,再怎麼樣也要簡短的說明這本書在講什麼,逼自己消化過濾重點。因此這篇開始,我開頭就要寫 "這本書在講什麼",而且不能落落長,期待透過練習,將作者的智慧內化,才能進一步講實踐!

講到實踐,又是之於輸出的更高境界。輸出可以寫寫文、講講幹話,但將書中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才算是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

請我喝杯咖啡吧 ^^
No active "bsf-sb-post-end" sideba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eiYing Tsai
author
愛藝術,喜歡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產品設計師。 堅持信念,任何困難事,必有搞定的一天,Just try it! 隨手紀錄日常學習到的知識心得,希望對妳/你有幫助。
coffee-cup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