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我們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將閱讀分為四個階段 - 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逐一說明該掌握的要領,以及為什麼該這麼做。
另外作者也分享該如何閱讀七種類型書籍的方法:1. 實用型 ,2. 想像文學,3. 故事、戲劇與詩,4. 歷史書,5. 科學與數學,6. 哲學書,7. 社會科學。
對於剛開始接觸閱讀的人,可以避免錯誤的方式浪費時間。對閱讀老手來說,讀這本書也有更深的印證和體悟。
覺得自己沒有掌握讀書的技巧,沒有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既然投入時間閱讀,就應該要有收穫。
這兩年閱讀量多,主題大都以工具書、自我成長及商管類為主。
讀的當下,自我感覺良好,內容看得懂,以為理解吸收了,但常過幾天就忘得差不多,僅記得幾個關鍵字,給自己出題目:144個字內簡述這本書在講什麼,卻腦中一片空白 💤
在因緣際會下認識這本書,教我們怎麼把書讀好,充實知識的過程中也長智慧。
就像早期 Midium app 的封面一樣,腦袋枝芽之所以成長是閱讀的養分在滋養它。
閱讀的四階段是本書主要架構,既然是階段性學習,也就無法抄捷徑,底要打好!
顧名思義,這是金字塔最底層的技能,從認字到字彙的增長,最終能自己閱讀,不用父母或老師陪同導讀。
除了技能學習,我認為這時期也是影響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多看書,減少使用3C的次數,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自覺得跟著大人的腳步喜歡看書。
我自己的經驗是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到書中找答案,找到他們會有成就感,在過程中亦享受樂趣,主動找書看,正向循環練就良好的基礎閱讀能力。
這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如果有做到下列五點,就算做到檢視閱讀了。
另外,這階段屬於粗淺的閱讀,目的是先對整體有輪廓概念,因此有幾個提醒作者特別提出:
請記得!要讀好一本書,與自我要求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中,隨時問自己四個基本問題都答得出來了嗎?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 作者的論述 (細部說什麼?怎麼說)?
3. 內容說的是否有道理?
4. 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作者認為重要的事,自己是否認同?有這個前提才能驅動自身的改變)
5. 做到輸出,可以簡單地寫出架構,列出大綱及篇章順序,來實測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這本書。後續能寫心得或其他形式分享更好。
我在這階段,對於作者的解說與指引獲益良多。如果具體實作接下來三階段的指引,回答上述自我要求的問題綽綽有餘。
請遵守讀者該有的禮儀風度,除非你已完成大綱架構並能詮釋書本,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批判的時候,不要爭強好勝,一定要辯到贏。一切在理性的證明下才能與作者有良性的互動。
既然是工具書,它的用途很明確就是替人解決問題。所以在看這類書籍,帶著問題閱讀非常重要,否則就像漫無目的的背字典,效果大打折。接著,要想辦法在書中找到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在書中找到以下兩個問題的答案:
因此,最終要評斷這本書,就端看自己是否接受作者建議的做法。
如果我們閱讀了很多書,其中應該有一些主題是類似的,這時候就可以應用主題閱讀的技巧,而不是每本都需要分析閱讀,這樣就花太多時間了。在本書作者有分享五個步驟,但我閱讀量還不夠,還是先把分析閱讀給練習好,主題閱讀就再等等了,先記下步驟,以後再回來翻書回憶。
一開始就提到,覺得自己沒有掌握讀書的技巧,看的書過幾天內容已忘的差不多,覺得非常可惜!與當下買書滿腔熱血的想像差很大。這本書讀完讓我對閱讀有一個全盤且扎實的認識,我很喜歡作者將閱讀分作四個階段,分別針對個階段的要訣做超有說服力的論述以及實例,一點也不覺得在看教科書,文末也用心附上練習題,讓我們確認自己的吸收程度,從 1940 年出版至今,依然經典!
在看分析閱讀這個章節,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看書過幾天就忘,必然的。因為我沒要求自己讀完要輸出,再怎麼樣也要簡短的說明這本書在講什麼,逼自己消化過濾重點。因此這篇開始,我開頭就要寫 "這本書在講什麼",而且不能落落長,期待透過練習,將作者的智慧內化,才能進一步講實踐!
講到實踐,又是之於輸出的更高境界。輸出可以寫寫文、講講幹話,但將書中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才算是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