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 是一位知識管理和學習專家,也是一位創業家和作家。他是Praxis Labs的創始人,也創立了 Fortelabs。他的作品和想法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他的著作包括Building a Second Brain 和 Praxis 等,透過這些書,Tiago 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技巧,幫助人們更有效地學習、思考和創造,並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們每天吸收大量的資訊,但豐富的知識並沒有如預期般讓我們生活更好。為什麼學習效率低下、生產力不足、創意乏味的問題層出不窮?
實際上,大腦對於記憶有其極限,處理過多資訊不一定有助於學習和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因此,養成整理資訊的習慣,建立自己的個人知識系統作為第二大腦,是學以致用的關鍵之一。這本書教我們如何以 C.O.D.E 的方式建構,以及應用情境解說,相信看完之後,以下的困擾都有機會迎刃而解。
我目前使用 Obsidian 作為數位筆記工具,並採用 PARA 筆記分類方式。然而,傳統的分類原則讓我在決定要放置哪個資料夾時常常感到困擾,進而導致「未分類」資料夾內檔案最多 😂
本以為 PARA 能夠解決分類上的痛點,卻衍生出筆記功能性定義不清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符合什麼條件可將筆記移至 Resource(資源) 或 Archive (封存區) ?因此,對於作者分享的建構個人知識系統的流程感到好奇,跟自己現行的有什麼不同?
第二大腦是一種高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協助我們從容面對資訊超載的挑戰。不但可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同時促進更深入的思考和創造力。
此外,第二大腦在現代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過去人們依靠大量閱讀和記憶技巧來管理吸收知識,但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早已不敷使用。我們需要高效的方法來收集、整理和應用資訊,將不同想法和概念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善用第二大腦,它就不只是個工具,還是創意的孵化器!
作者主張用 C.O.D.E 來建構,這套系統能記住重要資訊,在未來知識累積,也容易搜尋和取用。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要先捕捉想法、資訊和內容,無論是從書籍、文章、網站、會議、講座還是其他來源。紀錄的形式不拘,筆記、聲音錄製、影片錄製等…都可以。但重點是決定哪些值得紀錄保留?如果什麼都記,就沒有重點可言。在這邊作者建議四個符合保留的標準:
將捕捉到的內容進行組織和分類,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擴展知識,作者以他自身經驗及研究,發現整理筆記最佳的方法是使用 PARA 原則來落實,PARA 分別代表 Project / Area / Resources / Achive.
如果筆記是跟目前在進行的專案相關,可以先歸在這一類,好處是這些筆記會被頻繁存取,透過一個主題彙整不同屬性的筆記,在資料查找上會快很多。
舉例來說:若依功能性分類,十個專案的時程規劃,會固定放在 "時程規劃" 的資料夾,十個案子的需求也會放在的 "客戶規格" 資料夾。如果今天我要 Review 一個專案,就要點開時程規劃、客戶規格等好幾個資料夾。
如果以專案來分類,我只要點開一個資料夾,就可以同時看到時程規劃、客戶規格等相關檔案,更能以全貌快速進入狀況,知道現在專案進行到什麼程度,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
這塊我的理解是需要長時間關注的領域筆記,而目前沒有進行中的相關專案,都可以歸在這邊,例如:承諾自己要做到的目標以及工作專業相關的紀錄。雖然資料存取頻率不及 Project,但我隨時可能會從中提取資訊。
例如:我承諾自己 50 歲前要財務自由,財務知識就是我需要長期關注了解的領域。又或者工作需要設計數位產品,UX 及 UI 是必需的專業知識,所以要持續著墨使用者體驗及網站設計的專業知識。只要跟這兩塊相關,引發我共鳴的筆記,都可以歸納在這裡。
這個分類有點尷尬,我自己在實作 PARA 時,一則筆記到底要放 Area or Resources, 我有選擇障礙,覺得模凌兩可。藉由閱讀這本書及參考朱騏這篇文章:如何分類筆記?一套簡單又通用的分類架構 — PARA 終於理出頭緒。
分類的標準會以我自己時間投入的狀況來看,如果我只是有興趣,可以"稍後再看"的筆記,都先放這裡。例如:我對 ESG 有興趣,但平常並沒有專屬時間深究,就會把 ESG 相關筆記歸類在 Resources,等之後有要做相關報告,就能撈出這些素材做發揮。
Archive 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再需要的資料存在專屬的地方,當作冷資料,雖然幾乎不會用到,但畢竟這些檔案的前身可能也是從活躍度最高的專案,漸漸到這裡,自己曾經花時間產出、研究過,就留著備用,或整理一下分享給他人也不錯。
是指將組織好的內容進行提煉和總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具體來說是輸出所學,例如:摘要、重點、問題、筆記。自己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所學用 5W1H 或費曼學習法的 QA ,重新詮釋吸收的東西,寫得出來才確定自己理解了。
將提煉好的內容進行表達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學習作法,例如:寫作、演講、繪圖、討論。目前我主要是藉由部落格寫作,定期分享讀書心得及工作技能,但也鼓勵自己主動和同事分享所學,過程中會逼自己再次組織內容,言簡意賅,也能從對方的反饋,再次精進不足之處。
想以一句老掉牙的話開場: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過濾及整理反而是要重視的技能。
不論在參加研討會、閱讀或會議,自己都有好多筆記累積,還不算以前隨意的將社群網站文章標示成書籤或稍後再讀,結果根本就躺在那邊沒動,對於自己擷取的資訊,無力整理的體會太深了。
有感於輸入及輸出比例失衡,去年開始用 Obsidian 來加強筆記彼此間的連結性,幫助我融會貫通一個主題,輸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發現筆記分類卡卡的,一則筆記很難絕對歸納到單一資料夾,以不同角度來看,或許同一則筆記被分到的資料夾就不同。
從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的確有解決我的困惑,更清楚如何使用 PARA 分類,以後筆記要放 Area or Resources 就以主題投入的時間來決定。除此之外,也複習了打造第二大腦的具體步驟 - C.O.D.E,與自己學習的流程大致相同 👍
透過系統化知識管理,可以有效率地組織和利用知識,現在我只要在筆記軟體打關鍵字,短時間產出一份主題分析及建議是相對容易,時間能節省 50% 以上。更棒的是,伴隨 ChatGPT 時代來臨,第二大腦如虎添翼,在資訊爆炸時代提升自己的創意和生產力,更是餘刃有餘!接下來,除了整理目前 PARA 裡的筆記,還要在 Obsidian 裝 ChatGPT MD,level up 我的知識系統 😎
ChatGPT 橫空出世,很多人怕自己被 AI 取代,其實這群人該怕的是學會駕馭 AI 的人!有一瞬間希望自己要保持健康,活久一點來看這世界會被世界改變成什麼模樣 😇 說不定明年,我們已經可以輕易連接第二大腦和 ChatGPT, 打造個人化的聊天機器人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