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爾・紐波特 Matthew Walker 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專精於分散式演算法。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撰寫科技與文化相關的文章。除了研究當今數位時代的理論基礎,他也寫作有關這些技術對我們的工作世界有何影響的文章。於2007年建立部落格 Study Hacks,提供學習、工作與人生成功的建言。
請先思考一下您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工作日?是否花極大比例的時間在回電子郵件、參加會議、逛社群網站?
我們身處數位工具氾濫的世界,人們紛紛擁抱多工(分心),將大把精力投入在這些紛亂的事務,碎片化時間產出的品質也隨之降低。這就是作者想在深度工作力探討的問題:人們花太多時間在淺薄工作上,忙碌卻沒有產出有價值的成果。
自己是可以專心的人,進入一個工作狀態就兩三個小時不知道要休息,尤其在做網站開發、設計這類燒腦的事。
但也容易分心,這又分成兩種情境,一個是上網遇到好奇的內容,常忘了做正事(本來上網要幹嘛呢? 🤣),另一個狀況則是在辦公室開放空間,不時被中斷工作,分心處理雜事或參加會議。我意識到這樣的狀況讓自己逐漸工作淺薄碎片化,產出沒效率,價值不高,學習新事物也是半調子。
因此藉由閱讀深度工作力,學習如何優化時間分配,達到 work and life balence 的理想生活。以下分享三個有收穫共鳴的內容。
越來越多的工作能被機器取代,就像 ETC 斷然取代國道收費員。作者認為如果不想成為下一個淘汰職業受害者,設定目標,朝這三類特質努力,你依然是未來的佼佼者。
而這三種人,他們的共通點是具備深度工作的能力,專注地學習...專注地達成設定目標。
深度工作是讓大腦進入專心,不被打擾的心流狀態,因為專心,我們能快速學會複雜的事務並創造高績效的表現。既然好處明確,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擁抱分心?作者歸納三個主因:
身處分心積累的淺薄工作常態,深度工作顯得彌足珍貴,讓你脫穎而出。像是美國棒球統計專家席佛,專注研究數據分析,準確預測模型技巧,讓他在 2012 總統大選轉當選舉分析師,獲得 ABC 電視台高度禮遇重金聘雇。
作者從三個角度告訴我們深度工作的好處,分別是神經學、心理學及哲學。在心理學面向提到一個觀點,解答了我長期不肯定的問題:工作真的比休閒更容易獲得快樂?很感恩自己能寓興趣於工作,因此我能不分上班日、假日工作,有熱忱的投入其中獲得成就,這種滿足感跟吃喝玩樂的開心不一樣,它可以持續很久...
看到書中提到深度工作能讓人們進入心流,達到最佳狀態。除了確信我的感受沒錯,更進一步了解原來是我進入心流狀態,自發性地挑戰自己,完成困難且有價值的事,獲得的快樂不亞於休閒活動 ☺️
如果要減少對意志力的依賴進入專注狀態,就要督促自己建立常規儀式。時間要怎麼規劃依現狀評估,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比爾蓋茲,每半年固定閉關一週。以我自己是安排早上 5 - 7 點及晚上 10:00 - 11:30 專心做創作或學習,這兩個時段不會有人叼擾,除非自己分心。
其他原則包括要有執行力、適時放鬆休息、拒絕因好處而分心的事物,最後是排除淺薄事務。
人意志力有限,數不盡的 App (FB, Instagram, 抖音等等...) 試圖想吸引我們注意力,導致我們越難專注在重要的事,因此作者才要提醒我們 - 讓心智做些有意義的事,一天結束後反而充滿活力,勝過大半天沒目的的亂逛網路。做這些事的時間配比也不用多, 20% 的深度工作,也能達到 80% 的優質產出,關鍵少數法則同樣適用於此。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判斷工作是深度還是淺薄?作者提出一個衡量方式:
以我自己來說,深度工作可以是設計系統架構及工作畫面,這高度倚賴技術及使用者使用經驗,至少要一年的訓練才有機會獨自完成。而淺薄工作則是像使用者電腦問題,安裝軟體、操作教學,有完善的標準作業流程,新手都能在短時間上手,因此,想要降低淺薄工作的時間分配,流程文件化非常重要,當做完一件任務,應該順手紀錄過程關鍵步驟,形式可以是清單,也可以是影片,問題情境描述清楚,對日後不管是自己或接手的人,都帶來莫大幫助,有效率且錯誤率低。
降低淺薄工作的比例,同時也要為深度工作安排固定時間,而且它的重要性要高,不能輕易妥協其他活動。這麼做會讓我們對時間有匱乏心態,意識到時間的珍貴,自然對突發事件質疑是否為淺薄工作,值得投入嗎?要知道,時間小偷無所不在,像是喝杯咖啡、看到訊息馬上回覆、抽根菸等等...
我們都懂積少成多的道理,但還是常讓時間隨著分心流失。為了堅守深度工作的時間安排,請不要輕易答應看似花一點時間的事。
最後,作者提到一個爭取深度工作的方法很棒,也非常有共鳴,就是回覆流程導向的郵件。
有些郵件的使命是來浪費對方的時間,以下內文是否是曾相識:
以上這些內容皆屬開放性問題,認真回答其實需要花時間思考,而通常我們又為了不要變問題的瓶頸,就急於回覆清空收件夾。乍看有效率,其實都在分心做淺薄工作,像第一、二題,甚至是幫對方做功課。
再者,這些屬性的郵件絕不是一兩封能收工的議題,一來一回都在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在回覆之前思考片刻,問自己:
心中有答案,就能回覆出流程導向郵件,降低無謂的郵件數量,爭取時間。
以第二題來說,流程導向的郵件範例:
謝謝你保持聯絡,我會閱讀草稿,並在週五回覆反饋。在我回覆草稿回饋前,不需回覆這封信或後續聯絡。
自己讀這本書的動機是學習如何優化時間分配,達到 work and life balence 的理想生活。從作者的建議,執行深度工作時間預排,對我來說是最佳可行方案!其實這也是我年初在 Himalaya 收聽 Reclaim Your Time and Energy 學到的心法,老師教我們的就是用 Time Block 來管理自己時間,與本書建議的方式不謀而合,重點都是要對自己的時間有主控權。
但在辦公室實在太容易有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完美執行預排任務很難。所以我才把深度工作的時間設在清晨或小孩就寢之後,這是我有把握的安排,實作效果也很好 👍 Side project 及部落格文章都是在這兩個時段完成的...效率高。
隨著年紀增長,對這句話敏感度會提高 😂 既然人生無常,就該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物上,刻意安排深度工作時間,就是投入這些目標的最佳實踐方案。如果您有緣看到我的文章,現在就提筆規劃深度工作,跟我一起擁抱它帶來的好處吧!
讀到回覆流程導向的郵件有助於減少信件干擾,心中很多跑馬燈冒出。看到 "你有什麼想法?" 這種開放性問題,我就心累,打這串字不用 30 秒,但對方有可能要花 30 分鐘思考才能回答您的問題呢 ... 夭壽 🤯 是不能稍微聚焦給幾個選項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