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obert T.Kiyosaki 是在美國夏威夷出生的第四代日裔美國人,富爸爸系列書籍的主要作者。以提倡理財智商(財商)的教育著名。
在這本書探討三個重點:
摩爾定律是資訊時代意識形態基礎,資訊的數量每十八個月會以倍數成長。換句話說,為了跟上社會變化,每十八個月我們的知識需要更新一次。而知識百百種,涵蓋工作、日常生活,其中"理財"知識我認為尤其重要,是影響我們人生幸福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定要定期更新。
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決定從圖書館借閱,希望從中了解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金錢理財觀,英文有一句名言:Teaching a man how to fish is better than giving him a fish.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給魚吃不如教釣魚,我們無法預期自己能在財務上支援孩子多久,從小給一個正確思維勝過日後無止境矯正扭曲的價值觀,哪天我們抓不到魚給孩子吃,除了餓死,他們還有其他路可走!
接下來就分享一些我認為不錯的內容。
財商與賺多少錢無關,它是測量我們能留住多少錢,以及這些錢有多努力為我們工作的指標。
一直說"我付不起",是加強自己成為一個窮人的感性認知,作者強烈建議改說:要怎麼樣才能付得起?
才是加強自己成為一個富人的感性認知。這句話我感觸良多也非常認同,如果我們採正向積極的心態看待每件事,目標達成沒想像中難,即便結果不如預期,過程學習到的經驗也是收穫。如作者講的,一但說出我付不起,就是把所有可能機會拒於門外,剝奪自己享受過程的權利。
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有乍聽不切實際的目標不要潑冷水說不可能、說我們買不起。可以做的是:
共同列一張清單,將目標拆解為更小任務一ㄧ討論可行性。
兩者在業餘時間做的事(家庭作業),富人晚上在家玩大富翁,想著靠投資房地產、股票賺取收入。而窮人繼續把工作或學校作業帶回來做。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作者有點太二分法,回家寫作業也沒錯啊,富人也要寫,不該被貼窮人的標籤。
我自己的解讀是,富人除了花心思在大富翁遊戲,往往也在業餘時間投資自己,例如學習新技能、閱讀及參加社群經營人脈,這些無形投資,不會有短期回報,但這就是長線思維所說的職涯波段思維,有策略地達成長期目標。窮人則專注把眼前工作完成,確保自己每月領到應得工資。而這份工資花在短期享樂十分大方,對於投資卻十分膽怯,選擇儲蓄為他們帶來財務安全感,卻沒意識到這是不可靠、致富緩慢的理財方式。
孩子需要學習的是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未來的雇主和公司會把更多的錢付給今天學校未曾教授過的技術人才。
有些人可能會說好學校還是有必要性,及早經營人脈,但這還是有個前提,您的孩子得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提供自身價值,或許可搭著人脈捷徑過上好日子,不然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對多數人來說,賺越多花越多。大家對中樂透一夕致富不久就打回原形的故事應該不陌生。
還是回歸一個基本觀念,錢要守得住,如果金錢讓我們變得貪婪,後果通常是玩火自焚。
要了解自己的現金流,就要會看兩種報表: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
不會看的話,可能把自己的高爾夫球竿、家具都當資產,其實他們是廢物。
作者建議讓孩子有三個小豬存錢罐,用途分別為:
1. 繳什一稅:捐款用途,純給予不求回報,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2. 儲蓄:足夠的儲蓄應該能支付一年開銷
3. 投資:承擔風險的基金
可以教孩子交換的重要性。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勞而獲,一切都是價值交換。
孩子必須了解,即便是他們所拿到的零用錢,也是父母以工作換取的東西,只是無償給孩子,孩子應該要心懷感恩。
鼓勵孩子做任何事的動機都以幫助人為本,這為生活賦予意義感及快樂。不以獲利為前提,反而獲得財富的機會更多,因為真誠想為人們解決問題,一但解決,人們也會給予的回饋。
平常我們可以觀察孩子喜歡如何學習,做中學,還是看影片、跟老師學等等...,當對某個東西特別有興趣,可以了解為什麼他們想學這些東西,如果真的做得特別好,也持續在做,恭喜!這可能就是孩子的天賦喔!
追求成功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動力,我對成功的定義是對選擇有主導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有這樣的條件,必須有財務安全感,不只我自己,也要和孩子一起更新知識,提高財商讓自己及早實現理想生活。
教育過程中不要害怕或責備孩子犯錯,就像作者舉的例子:讓孩子知道熱爐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去摸一個熱爐子,讓孩子透過做、犯錯的方式體會是加深大腦印象的最好方式。所以當孩子拿它投資撲滿裡的錢要小試身手,請正面看待,賺或賠都是上了一課。除此之外,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留住多少錢比能賺多少錢重要,and never say it's not possible!
以我的專長,除了幫孩子多準備慈善跟投資的撲滿,還可以建一個網路商店交給孩子學習經營,創業基金就是他們的投資撲滿,有盈餘我收點租金也不錯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