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淨零排放 (Net Zero)?
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所以淨零並不是不排放,而是盡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其中一大關鍵就是要在2050年以前,將全球碳排放要降至2005年的水準。
近日參加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舉辦的 2022 年數位綠色雙轉型聯合成果展,了解到國家已經制定一些法規,強制要求企業配合淨零碳排,保護地球,最快 2023 年,就有一波上市櫃公司得完成金管會要求的碳盤查。
意味著,各行業都得做出一些調整來合規,包括製造業及緊密相連的供應鏈。
活動當天,看到一些公司已成為先驅,把 ESG 的精神深植於企業文化中,尤其他們都是中小企業,憑著有限資源卻不畏響應這麼大的議題。其中美科實業讓我印象深刻,永續長的分享,讓我感受到該公司核心理念,是如何塑造文化影響員工,進而發展國際認同的永續品牌,覺得感動!
話說回來製造業,因應政策,製造業將面臨以下問題:
擴大納入「間接排放」的用量,用電量也要納管。依照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 ),盤點企業碳排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範疇一、二、三。
800KW以上(契約用電容量)用電戶,須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每年節約1%
用電數據多數還是採用人工抄表,數據不易統計、耗費大量人力和工時
由於法規強制盤查,更具體訂出目標,製造業必須擬定計畫達標,以前 nice to have 的事,現在都是 must have。上市櫃大廠將要求供應商提供製造碳排報告,其服務或設備的碳排量也將納入供應商評分標準。
從台積電、日月光、富士康、智邦科技等大廠紛紛邀請供應鏈群起響應,可看出這不是假議題,而是盡己所能減緩嚴重的地球暖化。
身為製造業供應鏈一份子,剛性需求就是建立碳盤查系統,能順利交出客戶要的數據。
雖然供應鏈感覺像是被推著前進,被強迫合規,但早起鳥兒有蟲吃在這裡一樣適用。提早響應淨零排放的附加價值也讓企業本身更有競爭力,在財務面,和銀行資金調度,在條件審核上加分;在業務面,能以數據掌握能耗成本,獲取大廠接單優勢,一樣是賺錢,賺綠金反而一舉兩得!
請參考以下外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