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閱讀心得】給予 (Give and Take)

給予(Give and Take)

給予 - 在講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是不到三十歲即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入選美國《商業週刊》最受歡迎的教授,並且連續七年獲評華頓商學院頂級教授。他名列全世界二十五位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思想家、最佳商學院教授,以及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美國心理學會讚譽格蘭特「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在《給予》一書中,Adam Grant 探討了人際互動中給予和接受行為的影響。他將人們分為三類:給予者、求取者和交換者。給予者樂於無條件地幫助他人;求取者以追求個人利益為首要目標;而交換者則在給予和接受之間尋求平衡。

作者的研究顯示,給予者在職場和生活中往往取得更大的成功。因為給予行為能夠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激發團隊合作與創新。然而,給予者可能在過度給予時付出代價,因此,尋找給予和接受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

書中提供了實用策略,包括:成為“其他導向”的給予者,專注於他人的需求;培養共同成長意識,尋求雙贏的結果;擴展網絡,拓寬視野;學會拒絕不適當的要求;以及學習有效給予和接受幫助。

最後,作者強調,成為一個成功的給予者不僅有助於他人,還能為個人帶來成就感和幸福。在這本書中,可以學到如何透過給予的力量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給予(Give and Take)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有一句古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彷彿把大家都認定為索取者,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是傻瓜。在我的觀念裡,的確也有爛好人存在,他們不會成功,而作者倒也沒否認這點,只是進一步證明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這就引起我的好奇心了!

這邊假設成功的定義包含高社經地位及財富的人,除非含金湯匙出生,在險惡的商場過於善良應該被生吞活剝了,那麼這些人是如何脫穎而出?具體是如何給予,免於被索求無度?

為什麼給予是成功的關鍵

給予是一種無私和助人為樂的態度,可以和人建立信任、合作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Adam Rifkin,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創業家和投資人。Rifkin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給予的態度和行為。他以助人為樂聞名於業界,並經常幫助其他創業家解決問題、提供建議或者分享自己的網絡資源。他運用了“五分鐘忙”的原則,即如果幫助他人只需花費五分鐘,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提供幫助。

Rifkin 的給予行為不僅使他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還為他自己創造了許多新的機會。當他需要幫助時,人們經常會主動伸出援手,因為他們知道Rifkin曾經幫助過他們。這種互惠互助的網絡為 Rifkin 及其他人帶來了成功和成就。

給予跟成功的關聯是什麼

給予與成功之間的關聯在於建立信任、強化人際關係、提高團隊合作、創新與創造力以及增強幸福感和滿足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給予(Give and Take) - 給予是成功的關鍵
  1. 建立信任:當您樂於幫助他人時,您會建立起一個正面的聲譽,使他人更願意信任和支持您。信任是建立長期成功關係的基石。
  2. 強化人際關係:給予者通常能夠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這有助於在職場和生活中獲得支持、合作和機會。
  3. 提高團隊合作:給予者在團隊中往往表現出更高的合作精神,他們鼓勵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分享知識和資源。這種合作精神有助於提高團隊的整體績效,從而促使團隊成功。
  4. 創新與創造力:給予者在分享知識和想法時不會吝嗇,這有助於創建一個開放的氛圍,激發創新和創造力。創新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
  5. 增強幸福感和滿足感:給予者通常會在幫助他人時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可以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從而使他們在職場和生活中更具自信和動力。

如何成為一個給予者

給予者與受惠者建立關係有以下方式:

  1. 真誠關懷:給予者應該展現出對受惠者的真誠關懷,並努力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尊重。
  2. 主動提供幫助:給予者應該主動提供幫助,無論是分享知識、提供建議,還是提供實質支持。有助於創建一個互相支持的環境。
  3. 傾聽和理解:給予者需要耐心傾聽受惠者的觀點,並確保理解他們的需求。這有助於創造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使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4. 非交易性互動:給予者在建立關係時,應該避免將互動視為一種交易。而是更多地關注受惠者的需求和潛在價值,從而實現真正的無私付出。
  5. 學會求助:給予者也需要學會向受惠者尋求幫助。有助於建立一個共享的責任感,並讓受惠者感受到自己也能為他人提供支持。
  6. 建立長期關係:給予者應該著眼於與受惠者建立持久的關係,而非一次性的互動。有助於實現長期的成功和成就。
  7. 擴大影響範圍:給予者應該尋求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廣泛的範圍,通過激勵和影響更多的人來建立給予文化。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佔便宜的求取者

要避免成為一個佔便宜的求取者,以下是一些建議:

  1. 培養共同成長意識:在與他人互動時,尋求雙贏的結果,而非僅追求個人利益。
  2. 實踐無私行為:主動幫助他人,並且無需期待回報。這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可以使您更快樂和有成就感。
  3. 建立良好的聆聽技巧:真正關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提供支持。
  4. 擴展您的網絡:結識更多不同背景的人,這有助於您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境。
  5. 求知若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可以讓您在幫助他人時更有自信心和效率。
  6. 找到平衡:雖然成為一個給予者是值得追求的,但也要確保不要過度給予以至於影響自己的健康和福祉。

要避免成為一個佔便宜的求取者,就要將他人的需求納入考慮,並努力在給予和接受之間取得平衡。

給予(Give and Take) - 利人vs利己的比較表格

實踐給予的行動

  1. 先量測自己的給予指數(Giver Quotient)
  2. 搭起互惠圈 - 有一個平台讓每個人提出要求及協助
  3. 幫助他人或自己改造出有利於給予的工作型態 - 例如:在公司辦讀書會
  4. 啟動愛的機器 - 讓大家知道組織內默默付出的給予者,做了什麼值得表揚,但難以被領導管理階層察覺的事
  5. 奉行五分鐘法則 - 適時問身邊的人是否需要幫忙,並在只需少少給予的前提下幫忙
  6. 練習柔軟溝通,但不忘捍衛他人及自身權益 - 請習慣從說變成聽,了解對方從用心傾聽開始
  7. 加入給予團體 - 自由循環網商業人脈組織
  8. 服務空間社群
  9. 開始個人善行實驗 - 30天給予挑戰
  10. 出資給予贊助計畫
  11. 開口求助 - 給樂於給予的人,製造機會體現他們的價值觀

結語

這本書對於施比受更有福再次做完美的詮釋,受惠者在給予者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經常會主動伸出援手,即便不是救火,也會因給予的良善特質吸引到更多的人脈。

盤點一下如何成為給予者以及避免佔便宜的求取者重點,我認爲自己偏向給予者,本身待人處事哲學 is on the right track 😄 真誠關懷、主動提供幫助、傾聽理解,已落實在平常帶團隊,當然還有些課題需要再加油,像是察覺受惠者的需求及潛在價值,難免還是因為自己的偏見,太快對一個人下定論,所以得提醒自己辨識人才態度比較重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經驗不足可以教,但抗壓性及韌性要有,有戰力是遲早的事。

另外讀這本書讓我複習了利他的好處,寫部落格、做 Podcast 分享知識就是經典的體現,如果抱著索取心態,一投入心力就想要有流量獲利,幾乎是沒好結果,反倒是讓時間發揮資產的長尾效應,這些內容就是我們獲取潛在客戶信任及專業證明最好方式。

最後附上一句書中我很喜歡的金句,是 LinkedIn 創辦人亞當.霍夫金(Adam Rifkin) 講的,他透過無私地給予來建立豐富的人脈,透過人之間互動的方式,創造出增加利益,而非索取或交換利益的行為標準,多年來試著將自己名字字母以各種方式排列組合,最後終於拼成一句完美的話:善有善報,吾已得道 (I find Karma)

人生是不斷修煉的旅程,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盡相同,給予一定是好的開始。
今天你做了什麼好事讓自己開心呢?我無私分享 AI 繪圖的咒語(Prompt) 給同事,交流操作方法,讓對方省了很多時間研究,自己也覺得有成就感 😚

50 年代台灣柑仔店

Prompt:

a painting of a happy couple, Portrait by Asian people, at a convenience store, pushing shopping cart, vintage charm, CCTV still, high-angle security camera front view

Image Spec:

width: 512
height: 512
steps: 30
sampler: automatic
seed: 1662013512
cfgScale: 10
model: Stable Diffusion v1.5
CLIP enabled: true

附錄:心智圖

5 分鐘了解這本書

下載心智圖版閱讀心得

給予

Mind Map 

請我喝杯咖啡吧 ^^
No active "bsf-sb-post-end" sideba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eiYing Tsai
author
愛藝術,喜歡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產品設計師。 堅持信念,任何困難事,必有搞定的一天,Just try it! 隨手紀錄日常學習到的知識心得,希望對妳/你有幫助。
coffee-cup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