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8

【閱讀心得】真確 (FACTFULNESS)

真確(Factfulness)

真確 - 在講什麼?

作者 Hans Rosling卡羅琳斯卡學院 的國際衛生學教授,並擔任 Gapminder 基金會董事長,該基金會開發了Trendalyzer,這是一個通過將統計數據圖形化,以方便人們理解數據資料的軟體。同時他也是瑞典的無國界醫生。

基於事實的世界觀,有助於我們把人生走得更好,就像準確的導航系統,讓我們更安心。
可惜網路媒體帶給我們誇大的世界觀,副作用是壓力與絕望。

作者有感於很多人沒看過世界真正的樣子,仍活在自己構築的泡沫裡,以管窺天。他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試著改變世界觀,以批判思維取代直覺偏誤,在真實的世界能夠感到積極正面,懷抱更少擔憂看見更多希望。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什麼要讀真確?

修正我的直覺謬誤。

比爾‧蓋茲 2018 年度選書清單中,我就對這本書有印象,但當時對這個議題不感興趣就 Pass. 時間來到 2022 年,這本書還在書店醒目的地方,好奇它為什麼可以這麼耐看,試著回答前言作者的真確問題,沒想到好幾題現狀跟我的認知都不一樣!

圖片來源:真確

例如,有一題問到過去一百年間,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是如何變化?是幾乎翻倍?大致不變還是幾乎減半?

我的回答是幾乎翻倍,但答案是幾乎減半。

這就呼應作者的擔憂,我每天被極端氣候、地球暖化的資訊轟炸,下意識覺得人類無法抵抗大自然的反撲,死於天災的人數當然有增無減。但真實的數據告訴我是幾乎減半的,死亡率只有一百年前的 25%,由於這段期間全球增加 50 億人,人均死亡率更只有 100 年前的 6%

圖片來源:真確

知道自己犯了謬誤,不知道如何避免還是會繼續無知下去。這本書除了讓我從問題意識到自己犯了哪一種直覺謬誤,也說明如何避免掉入陷阱。雖然是從大議題來切入直覺謬誤的影響,但最終幫助我們改變思維,小至個人生活、職場的問題都可以應用,拓展看事情的角度,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當釘子,只能用鐵鎚來處理。

針對作者歸納的十種直覺謬誤,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價值觀?有哪些思考的技巧看事情可以更透徹?是我期待從書中學習到的,接下來就分享三個特別有共鳴的內容。

如何避免十種直覺偏誤,文末有完整版圖表下載

失真型直覺謬誤

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氣佔全世界所用能源的比例是多少?

A: 大約 42%

B: 大約 62%

C: 大約 82%

答案是 C: 大約 82%

你答對了嗎?我的答案是 A,為什麼會這樣呢?答錯的人,可能和我一樣接收太多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的資訊,相信乾淨的能源已能取代高污染傳統能源。

圖片來源:真確

什麼是失真型直覺謬誤?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會不成比例的失真,卻也因我們長久演化的注意力邏輯,被媒體利用而扭曲對世界的認知,造成矛盾。除了能源使用的真相,一件飛機失事報導被放大,動搖我們對飛安的認知,忘了成千上萬的航班亦安全地降落在目的地。

該如何避免?

善用 80/20 法則

找出最重要的項目。我們往往假設所有選項、數字都一樣重要,但通常是其中少數幾個比全部加起來還重要,例如能源用量,先聚焦在那些佔 80% 的項目,設法了解為什麼這些佔比這麼大,有什麼意涵?

在多數專案,20% 的項目會消耗 80% 以上預算,所以確實了解20% 的項目,發現蛛絲馬跡,或許就能省下可觀的費用。

跟相關數字比對或相除

找出數字背後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通常是拿某個總數去除。以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說,表面上中國、印度已經超越美國,但真的代表美國表現比較好嗎?不見得,排放量是一個總數,應該要除以人口數,得到人均排放量才是客觀的資訊。否則,對於人口少的國家,就沒有減碳的迫切責任對吧?

因此,面對單獨的數字,無關大小都要有警覺心,問自己:這個數字是跟什麼比較?一年前的數據如何?有同性質的對照組嗎?分子可以用什麼實際數據來除?處理過一輪,再看這個數字的真實性也不遲。

怪罪型直覺謬誤

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應該為氣候變遷負責?

在 2007 年 1 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氣候變遷委員會上,歐盟某個國家的環保署長提到:根據預測,中國、印度等其他新興經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日後唯恐導致嚴重的氣候變遷。事實上,中國 CO2 排放量的確已經超過美國,印度也超過德國。

當歐美國家將氣候變遷的罪名怪在這兩個國家時,印度官員強力表達不滿,並呼籲應該要用人均排放量來算才客觀。原來,找代罪羔羊會讓我們看不到整個系統的真相。

什麼是怪罪型直覺謬誤?

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清楚簡單的元兇,為了達到此目的,往往誇大特定個人或群體的影響性,讓人無法妥善依事實理解世界。

該如何避免?

忍住尋找代罪羔羊,便宜行事的衝動。我們應該要尋找原因,而非戰犯。應該尋找體制,而非英雄,問自己:是否沒這位英雄,事情仍會發生?

以氣候變遷議題為例,大家先別急著定罪新興國家,要先停下來思考:這些已開發國家同樣經歷工業大量排碳的時期,才有今天的成就,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導致氣候暖化,是日積月累的排碳污染,中國、印度或許就在臨界點排放,沒有前人的累積,危機不會立即顯著。再者人均排放也要考量在內,這兩國本來人口就多,始作俑者真的是這些新興國家嗎?

生活中太多例子了,看到這一章我特別有畫面。肆虐三年的 Covid-19,一開始叫武漢肺炎,因為世界都認為疫情從大陸武漢傳出,陰謀論頻傳,進而將病名與中國連結,後來為了避免中國武漢人被歧視貼標籤,才正名為新冠肺炎。

在台灣,下台文化也是經典怪罪型直覺謬誤,出包第一時間就有人吆喝負責人下台,不分青紅皂白(只看政治顏色),人離開事情就解決了嗎?我想,在今年五月疫情爆發,讓陳時中部長下台肯定於事無補 🤷‍♀️

概括型直覺謬誤

現今全球有多少一歲兒童有接種疫苗?

A: 大約 20%

B: 大約 50%

C: 大約 80%

答案是:80%,將近 2017 年全球就有約 88% 的兒童接種疫苗對抗特定疾病。

大部分人答錯,應該是犯了概括型直覺謬誤,基於自己的認知,覺得開發中以下的國家生活困苦,無法顧及公共衛生。

圖片來源:Gapminder

什麼是概括型直覺謬誤?

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誤把多個事物、人或國家歸為一類,但他們其實大不相同。當許多人留意這些分類,就會變刻板印象,例如種族、性別,和二分化直覺的差異在於:二分是把世界分成我們和他們,概括直覺是讓我們把他們想成一模一樣

作者在一開始就主張影響人類生活模式主要原因是收入而不是宗教、文化或居住的國家。以直觀粗略的分類看事情,有失客觀。美元街網站是強而有力的論述。

作者歸納的世界收入階級圖:中每個人像代表十億人(Billion),貨幣是美元 (USD)
圖片來源:Gapminder: Income Levels

該如何避免

質疑分類。有五個方向可以實作:

  1. 尋找群體中的不同之處
    • 例如:非洲問題不等於所有非洲國家的問題。我們容易因媒體報導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困苦國家如何生活,就以為非洲所有國家都有這個問題。事實上,非洲幅員廣大,北非的突尼西亞生活條件好上許多,沒有索馬利亞、迦納等一二級國家的貧窮問題。賴比瑞亞的伊波拉疫情也不會影響肯亞的旅遊業,因為兩者位於非洲大陸兩端,開車約100小時。
  2. 尋找不同分類中的相同之處
    • 中國與奈及利亞的燒水方式不一樣?不盡然。但我們看了中國第二級收入家庭把鐵鍋放在三腳架上燒水,會以為這是"中國式"燒水。事實上,這是世界第二級國家常見的方式。
  3. 當心多數
    • 當我們聽到多數人都認為...,通常只代表超過半數,應該要進一步了解多數代表的比例是多少?51% or 99%? 這個尤其在新聞常見,訪問一兩個年輕人,標題就下:新世代普遍認為... (母湯啦🙅🏻‍♀️)
  4. 別把特例當通則
    • 一個有害物質,不代表所以化學物質都有害,別讓自己過份恐懼,尤其我們吃喝拉撒用的東西都是由化學成分組成,以肥皂來說:沒有脂肪酸鈉,不可能有清潔效果,天然手工皂液也一樣。可惜人們的謬誤,成了商人眼中的黃金,只要標榜"不含化學成分" 的商品特別好賣,而且還能賣高價。所以作者建議,當對方告訴我們一個特例試圖包裝成通則,應該請他舉更多的例子讓自己判斷。(延伸閱讀: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別鬧了,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
  5. 假定別人不是笨蛋
    • 依自己的生活經驗看起來怪怪的東西,請抱持謙虛與好奇,思考從哪方面來看其實是好方法。
非洲問題不等於所有非洲國家的問題,圖片來源:真確
同樣在收入等級二,不同國家用的烹煮方式雷同。圖片來源:Dollar Street | Stove

結語

看完這本書,除了刷新我三觀,也讓我學到以開放心態看世界的方法,在這之前都還處在一個抽象的概念,知道要 Open, 但總覺得沒有一個準則可以衡量要 Open 到什麼程度,書中提到如何避免慨括、二分化、直線型的謬誤直覺剛好解答了這個問題,讓我知道以後可以有哪些具體檢核點判斷事件的可信度。

為什麼會說三觀升級了,是因為以下四個事實讓我訝異:

  1. 全球還有八億人處於赤貧生活,如果基於消費的定義,國際社會將極端貧困定義為每天收入低於1.90 美元,不到 60元台幣,更別說還有其他生活指標可以評估。這讓我覺得難過,也感恩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一定要更知足,想抱怨的時候想一想這些人為生存的問題在掙扎,我的煩惱瞬間都微不足道。
  2. 聯合國預測,到了 2100 年,全球超過 80% 的人會在非洲和亞洲,歐美不在是世界經濟體,亞洲及非洲投資機會多。這讓我思考未來投資分配可以做一些調整。
  3. 世界正變得更好。報章媒體報憂不報喜的習慣終究不能抹滅一些漸入佳境的事實,在看到世界正在進步的統計,讓我們跳脫誇大世界觀給我們帶來壓力與絕望。
  4. 非洲問題不等於所有非洲國家的問題,我承認看本書之前,以為非洲國家都一樣 🤯

以管窺天,讓我們視野狹隘。這本書盡力以數據讓大家知道世界真實的樣貌(美元街:彙整深入世界各國家庭的生活照片),目的是要讓讀者對生活依然懷抱希望、正面積極,對我來說,它做到了!因此我超推薦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您,一定要看這本難得的好書喔!

還在猶豫嗎?不如做個測驗 😁 18 個問題測試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有多少?(由 Gamminder 提供)

還好當初順從自己的好奇心買下這本書,書店真是處處有驚喜,好書就是待有緣人賞識 🥰

附錄:圖表 - 如何避免十種直覺偏誤

如何扭轉十大偏誤

下載圖表版重點

十大直覺偏誤 vs 如何扭轉

Infographic

附錄:心智圖

5 分鐘了解這本書

下載心智圖版閱讀心得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Mind Map 

請我喝杯咖啡吧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eiYing Tsai
author
愛藝術,喜歡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產品設計師。 堅持信念,任何困難事,必有搞定的一天,Just try it! 隨手紀錄日常學習到的知識心得,希望對妳/你有幫助。
coffee-cup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