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朱騏是卡片盒筆記專家、產品經理、專案技術寫手,從軟體業技術寫手到產品經理,朱騏不僅是稱職的專家,也是知識管理領域中的佼佼者,他撰寫了超過 30 篇的 Obsidian 系列教學文,其中最高單篇累積瀏覽量達到 70K,是許多人學習卡片盒筆記法、Obsidian工具的首選。
相信很多人都有在使用數位筆記,像是 Evernote, Notion 或是 Obsidian,但極大比例還停留在原文摘錄,然後就放著不管的使用方式,其實這只是知識搬運,必須要將紀錄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才有保存的意義。要如何轉換成自己的觀點?
兩年前卡片盒筆記因為這本書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風靡一時,可惜書中主要在探討觀念、方法論,看完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實作?
如果你正有以上兩個問題,作者在本書有具體的落地方法及詳細步驟拆解,相信看完一定大有收穫。
想了解怎麼用卡片,有效內化知識,加快寫部落格的效率。
去年我開始找 Evernote 的替代工具,輾轉發現 [[Obsidian]],非常喜歡它的筆記能雙向連結,解決了我長期筆記的痛點 - 筆記之間不會主動關聯,要的話就要自己手動兩篇同時加連結。也因為以前沒這個好習慣,懶得做,筆記往往停留在原文摘錄,成了知識搬運工,鮮少回頭看,更別說用自己的話內化筆記內容了。
因為使用 Obsidian,我開始以卡片盒筆記的方法論做筆記,搭配 HQ&A 寫卡片以及 PARA 筆記分類法存卡片,真的讓我的筆記質量大為提升,但對於輸出還是有點卡,期待能在書中學習一個系統化做法讓我加快創作速度,穩定輸出。
在紀錄實用方式前,透過幾個 QA,簡短介紹一下卡片盒筆記:
透過永久筆記互相串聯,激發出更多想法,例如:新觀點能否反駁、更正、支持既有的永久筆記、組合既有想法,產生出一個新的想法、新的想法,觸發了什麼新的問題?不斷地循環練習,實現知識複利。
我們一開始寫筆記可能難以判斷什麼該紀錄,哪些不需要?
書中提到一個大原則 - 要紀錄能影響自己的資訊,而不是盲目摘錄金句,或是別人說很重要就寫下來。不管是什麼主題,大都脫離不了專業、興趣及人生價值觀這三個範圍,我們可以在這些範疇去思考跟自己有關的主題,以我自己來說,我的主題就會含括 AI, 產品設計, 網管, 管理, 理財等等...這些和我工作及興趣有關。在下筆之前自問:
如果跟自己的主題有關,且答的出其中之一,就可以紀錄。
HQ&A 筆記法可以幫助我們主動思考,加深學習記憶,HQ&A 分別代表:
這是我在閱讀思辨賽局,利用 HQ&A 架構做的筆記:
自己實際執行快一年,發現很難當下一氣呵成,重點摘錄完(Highlight),有時沒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問題及答案,所以定期整理很重要,否則又走回頭路,筆記都晾在一邊,沒有幫助。因此我規定自己至少三天要回顧一次近期筆記,把只有 Highlight 的筆記寫完整,為最終寫成永久(Evergreen)卡片做準備。
永久卡片是相同主題的 HQ&A 筆記集成,它的結構有三部分:
寫完卡片,整理歸檔也是一大挑戰,從書中我複習及學習到以下幾點:
關於第 2 點提及處理問題的流程,舉例:我想要了解如何讓大腦長久記憶一件事?為什麼有的東西看一眼印象深刻,但有些東西反覆背誦卻很快忘記?
首先我要建立一張新卡片,標題就是我的問題(如何讓大腦長久記憶一件事?),然後就搜尋既有跟大腦、記憶有關的筆記,重新閱讀一次,我可能就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張卡片解惑了有些東西反覆背誦卻很快忘記的疑問,最後把這次解惑的答案,生成另一個洞見:原來事物要進入長期記憶區,當下需要集中注意力,以及不斷地複習或實作,就可以轉換成一張新的永久卡片啦!
靠自己的知識而非靠 Google 得來的答案,我想也是很快會進入長期記憶區,得來太不易了🥹
相信大家都想透過寫卡片這樣的輸入方式累積自己的知識內涵,但你怎麼知道自己吸收的程度?真的有學會嗎?
我認為定期輸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透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才能體現理解程度,這也是我督促自己每月要發佈一篇讀書心得的初衷,除了理解書中知識,亦可分享給需要的網友,利人利己,何樂不為?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產出的速度太慢,期望從這本書學習如何使用卡片提升效率,果然沒讓我失望,作者以明確步驟拆解用卡片寫短文及長文的做法,照著做真的可以很快產出一篇文章。
做一個 MOC 卡片
MOC 是一張獨立的卡片,可以當作短文的草稿
一張 MOC 卡片包含的內容有:
在寫這篇讀書心得的同時,我也在閱讀另一本相關書籍第二大腦,更加深我要把筆記做好的決心。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遺產除了有形財物,將無形的數位資產(數位第二大腦)傳承給下一代,更是無價之寶。拜科技所賜,你我都能透過筆記軟體輕易實現,達成知識與精神的不朽。
數位遺產是我先劇透在那本書深受啟發的觀點之一 😉,當然第二大腦還有許多好處是現在就受用,像是減少原生大腦的記憶負荷,透過可靠的數位記憶在生活各層面做分析決策、能夠隨時回顧整理,發現事物之間的連結,產生新洞見,激發創意。
然而,要享受這些豐碩成果,前提得把筆記寫好,而這本書就是為此而生。
很多人包含我在內,都覺得卡片盒筆記法很棒,但相信 50% 的人已經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實踐無疾而終,甚至持續當知識搬運工而不自覺。看到這,你已經很棒 👏,因為你跟我一樣想把這個方法論落地,並且很幸運讀到這本書,我已迫不及待在下一本讀書心得套用卡片寫文章的框架,期許自己即日起能月更兩篇部落格,享受創作的樂趣!
同時看知識複利筆記術及涂子沛的第二大腦,常感慨為什麼我學生時期沒有這個東西,害我唸得這麼苦~哈!心中也給自己建立一個專案:要教會孩子使用 Obsidian 做筆記,尤其現在家有國中生,透過雙向連結的筆記,增加以前做的重點複習頻率,符合大腦學習邏輯,自然學習效果會好,不要依賴額外的補習,小孩子就是要睡飽比較重要 💤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打造第二大腦 (Building A Second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