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閱讀心得】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 在講什麼?

本書的作者朱騏是卡片盒筆記專家、產品經理、專案技術寫手,從軟體業技術寫手到產品經理,朱騏不僅是稱職的專家,也是知識管理領域中的佼佼者,他撰寫了超過 30 篇的 Obsidian 系列教學文,其中最高單篇累積瀏覽量達到 70K,是許多人學習卡片盒筆記法、Obsidian工具的首選。

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不要只做知識搬運-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圖片來源:Freepik

做筆記只是原文照抄的知識搬運工

相信很多人都有在使用數位筆記,像是 Evernote, Notion 或是 Obsidian,但極大比例還停留在原文摘錄,然後就放著不管的使用方式,其實這只是知識搬運,必須要將紀錄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才有保存的意義。要如何轉換成自己的觀點?

圖片來源:Freepik

看了卡片盒筆記,不知如何實作

兩年前卡片盒筆記因為這本書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風靡一時,可惜書中主要在探討觀念、方法論,看完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實作?

如果你正有以上兩個問題,作者在本書有具體的落地方法及詳細步驟拆解,相信看完一定大有收穫。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想了解怎麼用卡片,有效內化知識,加快寫部落格的效率。

去年我開始找 Evernote 的替代工具,輾轉發現 [[Obsidian]],非常喜歡它的筆記能雙向連結,解決了我長期筆記的痛點 - 筆記之間不會主動關聯,要的話就要自己手動兩篇同時加連結。也因為以前沒這個好習慣,懶得做,筆記往往停留在原文摘錄,成了知識搬運工,鮮少回頭看,更別說用自己的話內化筆記內容了。

因為使用 Obsidian,我開始以卡片盒筆記的方法論做筆記,搭配 HQ&A 寫卡片以及 PARA 筆記分類法存卡片,真的讓我的筆記質量大為提升,但對於輸出還是有點卡,期待能在書中學習一個系統化做法讓我加快創作速度,穩定輸出。

關於卡片盒筆記?

在紀錄實用方式前,透過幾個 QA,簡短介紹一下卡片盒筆記: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 ?

  1. 與一般筆記有什麼不同 ?
    除了紀錄想法,它強調的是想法之間的串連。
  2. 筆記可分為哪三大類型 ?
    1. 靈感筆記 Fleet Note:紀錄任何靈光乍現的想法。
    2. 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紀錄有共鳴的資訊,來源可以是文章、書籍、影片等等...盡量用自己話寫,不要直接複製貼上,並標示來源連結及標題。
    3. 永久筆記 Permanent Note:串連靈感及文獻筆記,內容不會過時,並且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增長和改進,強調的是深度學習和持續學習,一張卡片只能代表一個完整的想法,在不需要多餘的前、後文補充之下,能夠看懂這則筆記的內容。

為什麼要用卡片盒筆記?

透過永久筆記互相串聯,激發出更多想法,例如:新觀點能否反駁、更正、支持既有的永久筆記、組合既有想法,產生出一個新的想法、新的想法,觸發了什麼新的問題?不斷地循環練習,實現知識複利。

如何寫卡片?

決定主題

我們一開始寫筆記可能難以判斷什麼該紀錄,哪些不需要?

書中提到一個大原則 - 要紀錄能影響自己的資訊,而不是盲目摘錄金句,或是別人說很重要就寫下來。不管是什麼主題,大都脫離不了專業、興趣及人生價值觀這三個範圍,我們可以在這些範疇去思考跟自己有關的主題,以我自己來說,我的主題就會含括 AI, 產品設計, 網管, 管理, 理財等等...這些和我工作及興趣有關。在下筆之前自問:

  • 為什麼要紀錄這個想法?
  • 可以拿這個資訊做什麼?
  • 對自己的決策、行動及價值觀有影響嗎?

如果跟自己的主題有關,且答的出其中之一,就可以紀錄。

以 HQ&A 來做筆記

HQ&A 筆記法可以幫助我們主動思考,加深學習記憶,HQ&A 分別代表:

  • Highlight 摘錄原文重點
  • Question 對自己提問:如果此重點是一個答案,它的問題會是什麼?
  • Answer 用自己的話回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形塑一個觀點

這是我在閱讀思辨賽局,利用 HQ&A 架構做的筆記:

HQ&A 筆記架構-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自己實際執行快一年,發現很難當下一氣呵成,重點摘錄完(Highlight),有時沒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問題及答案,所以定期整理很重要,否則又走回頭路,筆記都晾在一邊,沒有幫助。因此我規定自己至少三天要回顧一次近期筆記,把只有 Highlight 的筆記寫完整,為最終寫成永久(Evergreen)卡片做準備。

寫成永久卡片(Evergreen Card)

永久卡片是相同主題的 HQ&A 筆記集成,它的結構有三部分:

  1. 標題
  2. 內容
    1. 觀點:永久卡片代表我們對特定主題、事物的看法,因此一定要用自己的話表達,才算內化所學。
    2. 案例:透過研究數據、個人經驗或故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3. 總結:- 把案例跟觀點濃縮成一兩句話。
  3. 參考來源:紀錄從哪裡得到啟發。
永久卡片架構-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如何存卡片?

寫完卡片,整理歸檔也是一大挑戰,從書中我複習及學習到以下幾點:

  1. 規劃 Inbox:這是用來專收臨時待處理的隨手筆記,我們很難第一時間對資訊消化,就暫放這邊,概念跟 Email 的收件夾一樣,重點是一要定期處理,轉換成卡片後歸檔到合適的地方。
  2. 視卡片屬性用途,決定處理方式:書中提到三種流程:
    • 處理想法:寫成永久筆記
    • 處理行動:寫成任務筆記,規劃行動來產出結果
    • 處理問題:這可以是自己有疑惑,想要找出答案的事,善用關聯的永久筆記,推理出答案。
  3. 建立收納結構:要怎麼歸檔分類端看自己需求,作者在書中是介紹以 ACCESS 筆記分類法來整理,但我自己是用 PARA 來分類自己的筆記,覺得比較順手,因為我的生活比較專案導向,這四類已經夠用了。
    沒有絕對哪個比較好,我認為以不要增加自己心智負擔為前提即可...寫卡片已經夠燒腦了,不要連分類都要糾結,太辛苦了🤯
  4. 最後是要建立卡片索引:這對我來說是很有挑戰性的任務,除了要養成習慣,也要很清楚這個卡片應該要歸在那一類主題下去延展,我其實一度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非常費工。看了作者的說明才明白編號目的是顯示自己思考的順序性及卡片前後脈絡,避免單看一張卡片,忘了自己為什麼要記錄?應該有前因後果才是。

關於第 2 點提及處理問題的流程,舉例:我想要了解如何讓大腦長久記憶一件事?為什麼有的東西看一眼印象深刻,但有些東西反覆背誦卻很快忘記?

首先我要建立一張新卡片,標題就是我的問題(如何讓大腦長久記憶一件事?),然後就搜尋既有跟大腦、記憶有關的筆記,重新閱讀一次,我可能就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張卡片解惑了有些東西反覆背誦卻很快忘記的疑問,最後把這次解惑的答案,生成另一個洞見:原來事物要進入長期記憶區,當下需要集中注意力,以及不斷地複習或實作,就可以轉換成一張新的永久卡片啦!

靠自己的知識而非靠 Google 得來的答案,我想也是很快會進入長期記憶區,得來太不易了🥹

如何用卡片?

相信大家都想透過寫卡片這樣的輸入方式累積自己的知識內涵,但你怎麼知道自己吸收的程度?真的有學會嗎?

我認為定期輸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透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才能體現理解程度,這也是我督促自己每月要發佈一篇讀書心得的初衷,除了理解書中知識,亦可分享給需要的網友,利人利己,何樂不為?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產出的速度太慢,期望從這本書學習如何使用卡片提升效率,果然沒讓我失望,作者以明確步驟拆解用卡片寫短文及長文的做法,照著做真的可以很快產出一篇文章。

如何寫短文

做一個 MOC 卡片
MOC 是一張獨立的卡片,可以當作短文的草稿

一張 MOC 卡片包含的內容有:

  • 主題(標題)
  • 寫作動機:可以看相關卡片的參考資料,是在哪裡得到靈感才想寫這篇 MOC?
  • 三至五個重點:重點可以從五個面向擴充,理由 / 犯錯 / 步驟 / 個人經驗 / 他人經驗

如何寫長文

  • 用5W1H列出文章標題
  • 每個標題列出三至五個重點
  • 每天寫作
  • 建立一篇目錄文,每天寫完卡片就把連結更新進去

結語

在寫這篇讀書心得的同時,我也在閱讀另一本相關書籍第二大腦,更加深我要把筆記做好的決心。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遺產除了有形財物,將無形的數位資產(數位第二大腦)傳承給下一代,更是無價之寶。拜科技所賜,你我都能透過筆記軟體輕易實現,達成知識與精神的不朽。

數位遺產是我先劇透在那本書深受啟發的觀點之一 😉,當然第二大腦還有許多好處是現在就受用,像是減少原生大腦的記憶負荷,透過可靠的數位記憶在生活各層面做分析決策、能夠隨時回顧整理,發現事物之間的連結,產生新洞見,激發創意。

然而,要享受這些豐碩成果,前提得把筆記寫好,而這本書就是為此而生。
很多人包含我在內,都覺得卡片盒筆記法很棒,但相信 50% 的人已經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實踐無疾而終,甚至持續當知識搬運工而不自覺。看到這,你已經很棒 👏,因為你跟我一樣想把這個方法論落地,並且很幸運讀到這本書,我已迫不及待在下一本讀書心得套用卡片寫文章的框架,期許自己即日起能月更兩篇部落格,享受創作的樂趣!

同時看知識複利筆記術及涂子沛的第二大腦,常感慨為什麼我學生時期沒有這個東西,害我唸得這麼苦~哈!心中也給自己建立一個專案:要教會孩子使用 Obsidian 做筆記,尤其現在家有國中生,透過雙向連結的筆記,增加以前做的重點複習頻率,符合大腦學習邏輯,自然學習效果會好,不要依賴額外的補習,小孩子就是要睡飽比較重要 💤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打造第二大腦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附錄:心智圖

5 分鐘了解這本書

下載心智圖版閱讀心得

知識複利筆記術
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Mind Map 

請我喝杯咖啡吧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eiYing Tsai
author
愛藝術,喜歡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產品設計師。 堅持信念,任何困難事,必有搞定的一天,Just try it! 隨手紀錄日常學習到的知識心得,希望對妳/你有幫助。
coffee-cup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