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orie Clark 是美國杜克大學福誇商學院的作家兼執行教育教授,她有感於世界變化越快,社會目光卻越短淺,人們越需要拉長戰線,沉著應戰工作與人生。
成功需要堅持和耐性,但捨棄短期的滿足感,朝不確定卻值得的長期目標努力談何容易?再者,並非所有成功人士都願意分享經驗,在不了解成功具體過程狀況下,令許多人還沒開始就打退堂鼓。
長線思維就要和我們分享切實可行的方法,清楚說明過程,分享建立長期成功背後所需的現實條件,證明成功的要素事實上多麼樸實無華。
遠光放遠,所有人都有探索、實現自己成功的權利,成為長遠思考者 !
在上一段落有提到:成功需要堅持和耐性,但捨棄短期的滿足感,朝不確定卻值得的長期目標努力談何容易?
這也是我帶著疑惑試圖從書中得到解答的問題。
社會認同的成功是有錢,有權勢,有地位,讓人們變得短視近利,忘了停下來想想自己追逐的目標意義是什麼?走捷徑獲得的成功是否曇花一現?
沒被社會定義的成功,不代表失敗。我反而認為自己的目標實現,帶來的滿足感才是個人獲得的最大成功。但很現實,在這趟旅途,因為和普世價值觀衝突,這條路勢必走的辛苦,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又有哪些具體可行方案?是我期待從書中學習到的,接下來就分享一些我認為不錯的內容。
你曾有過這樣的迷思嗎?大人物一定很忙!從早忙到晚的同事對公司貢獻一定很大!
一些公司仍將職員出現在辦公室的時間與生產力/忠誠度劃上等號,大家自然也把忙碌程度和社會地位成正比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以下研究可以佐證:
但根據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研究: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後,生產力就會下降,超過 56 小時就更加萎縮。(參考來源:想賺錢就不要超時工作),窮忙只是我們對外偽裝自己高人一等,符合社會期待的手法。
該如何擺脫這個輪迴,作者提出兩個解方:
我們必須清楚該專注什麼,接受自己不擅長什麼。不做出取捨,什麼都要只會淪為平庸。
當面臨抉擇,作者建議問自己四個問題,評估眼前這件事是否值得投入?
一開始別為了找不到人生意義感到焦慮,先盡力做好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果自願投入在某些事的時間特別多,正是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指標,順著熱忱找到做這些事的 Why,目標就顯而易見,你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確立目標就試著投入工作 20% 的時間,開始探索目標。但要注意,測試新想法的最佳時機是當自己處於有利地位
而不是處於弱勢而急於找下個目標的時候。例如:想要創業,不要貿然裸退現在的工作,應該同時進行,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投入在副業,成功當然是最好,失敗不至於影響生活,甚至還帶來建立人脈及學習新技能的附加價值。
所謂職涯波段是指學習->創造->聯繫->收割各階段形成的曲線,我們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將學習到的經驗,產出成果分享回饋社群,在社群做出貢獻後,會開始與同領域的人產生連結,即到了最後一段收割,大家互相介紹機會,或共同合作做有價值的專案,開始指數型的收穫。
而我們在耐心等待豐碩成果時,也該盡自己努力讓事件進行的有效率。作者提到,要善用 80/20 法則,哪些 20% 的活動會產生 80% 的成果?比方說:寫一次文章,可以同時曝光十個平台。
檢視自己有哪些資源可以跟人家互換?例如:人脈。說到人脈,算是利用別人嗎?作者認為這不可恥,毋需為此感到有罪惡感或壓力。若是以互惠、利他為出發點與人結交,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好機會總有一天找上門。為了不讓關係變得功利,請避免對建立未滿一年的人脈提出請求。
要在專業領域受到關注,通常需 2-3 年的努力才有成果,成為專家至少要 5 年的持續努力。
有足夠耐心等待成功到來,背後是堅定信念的支撐,未來成就會呈現指數型成長。一些指數型科技就相當符合長線思維的特性,例如:自駕車、3D 列印、AI,剛開始人們認為不切實際,沒料到近年普及的速度讓大家跟不上腳步,催生數不完的商機。
如何保持信念?
務必將預計完成期限寫在行事曆上,並讓其他人參與或知道計畫,這有助於提高我們投入的認真程度和承諾層級。
朝不確定卻值得的長期目標努力談何容易?
過程中我們忍不住在意別人想法,被潑冷水,也會自我懷疑。但看完這本書,我的確被說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長遠思考者,因為人類可貴的特質就是會改變,不同的時空經歷,影響每個當下,我們不會一直是同一種人。目標促使我們增強自制力,學會延遲滿足。
對我來說,留白與專注在正確的事上面相對簡單,保持信念很難,要忍受看似失敗的孤獨的意志特訓。作者提出的解方壓時間並邀請其他人參與我覺得很棒,雖然尚未用在自己的 Side Project, 但職場上我也和夥伴完成好幾個商用 App,有上線給 User 用的期限,大家分工合作多人參與,進行不順利時共同解決問題,互相打氣,有共同使命感,心無旁騖達標就對了!
世界變化快,能反脆弱有長線思維,沉著應戰的人才是贏家。
這樣看來,本人就是個達標過程不甘寂寞的女子,孤軍奮鬥就是容易放棄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