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我們如何有效率的閱讀,針對實用型的書,具體分享執行的訣竅,例如:商業、學術、紀實書籍。
作者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形容閱讀文學散文書籍和實用書的差異,文學作品適合細細品嚐,就像是散步的感覺。而實用書籍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帶有目的性、解決問題而閱讀,好比在登山 - 面對一座想攀越的高峰,要講求征服的技巧,一但弄錯方法或體力不濟,就無法攻頂(讀完書)。
看著書名,就知道看完這本書,我們應該能掌握如何在 100 分鐘內將一本書看三次,快速吸收重點,實現高效率的閱讀節奏。
之前讀過類似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同樣的主題,我覺得它比較像通識課程,什麼類型的書都講,像是:實用型 / 想像文學 / 故事、戲劇與詩 / 歷史書 / 科學與數學 / 哲學書 / 社會科學,看完會有"概念",但不深入,所以我還是不確定該從何做起 🤪
而我現階段閱讀的書籍類型(商業財經、工具、紀實)還是偏實用居多,在書店剛好看到這本書,恰好聚焦在我的菜,另外,作者講話直接也令我覺得有意思,所以決定閱讀,希望進一步了解實用書籍吸收的技巧,也交叉比較一下兩者(本書 vs 如何閱讀一本書)相同/差異的觀點,再次複習閱讀技巧。
這是個大哉問,喜歡閱讀的人要知道自己為何而讀,對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更是個重要的問題。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理解為什麼要閱讀的原因,接下來就分享所謂 100分鐘三次閱讀法如何執行?
掌握書的架構,知道作者的重心放哪些章節
深化理解力並激發自己的專注力。建議拿螢光筆劃重點在感興趣或耳目一新的地方,不要怕弄髒書
同時運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視野,宏觀掌握整本書架構,詳細閱讀內容。
以參加派對舉例:
參加兩百人的派對,剛開始了解大致狀況(第一次閱讀),有什麼小團體,來參加有誰?
試著接觸其中小團體或特定人士(第二次閱讀),團體類似感興趣的章節,特定人士類似感興趣的段落。
最後,跟對方交談,換名片,期待未來有深交的機會。
留意第一次掌握的架構,留意第二次畫下的重點,寫下心得
要驗收自己是否有好好吸收這本書,至少要求自己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其實三次閱讀法類似“如何閱讀一本書”內容提到的二、三階段的概念。
掃描式 = 檢視閱讀,都告訴我們要先大概全盤瞄一次,前言、序言及目錄必看。
正式及深入 = 分析閱讀,都叮嚀我們要在這階段了解內容的脈絡,掌握作者想傳達的宗旨,過程中和作者有辯論是很棒的互動,也強調輸出對知識內化的重要。
所以有效閱讀方法就是循著了解大綱 -> 細讀感興趣的章節 -> 標示重點 -> 針對重點抒發己見,樂於分享。
感謝這本書的作者再次以生活化的內容傳遞一樣的觀念,讓我對閱讀的技巧更具體掌握 。以前的我少了掃描式閱讀,花了許多冤枉時間,現在知道了,果然看書變快,也很明確自己要從書中得到什麼解答。最後,給自己期限這個觀念讓我印象深刻,從前我只當閱讀是打發時間的活動,當然有空才看,而且常隔很久才回來接續上一次,早就忘光了,還要花時間前情回顧。從現在起,要改變對閱讀的心態,既然閱讀是學習知識,要來提升自我,就要認真看待給期限。
Anyway, 這次我又更確定自己該用什麼方法讀書,在生活、工作中取得平衡。文末也附上心智圖版閱讀心得(含作者的 10 大重點歸納),確實做到輸出,幫自己複習也希望對別人有幫助 !
茅塞頓開之後,看著書櫃三層滿滿的書,我充滿鬥志,再也不怕十年看不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