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

【學習筆記】Google UX Design 專業證書

Google UX Design Certification

為什麼要修這門課?

網站設計是我工作內容之一,亦是我持續有熱忱的專業。從 Web 1.0 到現在重視互動、隱私的 Web 3.0,用戶不再照單全收網站供應的一切,美觀設計、大筆行銷費用導入的流量,可能快速墜落,商務程式使用者可能用得很無奈。其中和使用者體驗不好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設計師都希望自己產品好用,用戶黏著度高,那麼根基是否要打得穩呢?

因此 Google 在 Coursera 推出 UX Design 課程馬上引起我的關注,剛好就是系統化教授如何基於使用者體驗,設計出貼近用戶需求的數位產品,而且有我們日常使用的 Google Apps (例如:Gmail, 地圖) 當案例教學,貼近實務!

期待完成課業後,能連貫目前破碎的知識,學習 UX Design 的技巧,加強自己網站設計的專業。

UX (使用者體驗) 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The Difference Between UX (Functional) and UI (Styling) Design)

課程內容及進行方式

整個學程分成七個課程,完成後將學會:

  • 產品設計流程,包含同理用戶、定義痛點、設計方案、建立設計圖及產品原型以及測試、設計迭代。
  • 使用者研究方法,包含擬定研究計畫、處理研究資料以及綜合研究成果產出洞見。
  • 應用使用者體驗的理念,設計兼顧使用者為中心,可用性及公正性的產品。
  • 完成三個專業 UX 設計案例,包含行動裝置 App、RWD 網站和跨裝置 App。
Google UX Design courses
來源:Google UX

上課方式是純線上教學,每個課程都有測驗或同儕互相評分的作業,一定要通過才行。

接下來繼續分享在每個課程讓我學到什麼 🙂

Course 1 使用者體驗設計基礎 (Foundations of User Experience (UX) Design)

什麼是使用者體驗 (User Experience)?

這是指使用者/用戶在體驗產品,與其互動的感受。

拿番茄醬設計為例,早期的 UX 設計不理想,快用完的時候都要搖很久才擠的出來,改成倒立,使用體驗就更好了。

為什麼 UX 對公司產品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口碑推薦的成功率遠高於花錢廣告宣傳,如果產品方便易用,解決用戶問題,自然也會對公司有正面評價,自發性向朋友介紹產品,創造雙贏的價值。

好的產品體驗有哪些特徵?

好的產品會考量到:

  • 高可用性(Usable): 讓使用者明確、快速的找到所需的資訊或功能,並能順利完成目標。
  • 公平(Equitable): 設計兼容多元使用者,例如:不同語言、身障人士,都有辦法使用。
  • 使用時很享受(Enjoyable):用戶在操作時的過程是愉悅的。
  • 實用(Useful):能夠解決用戶的問題。

UX Design 的職涯

UX Designer 能發展的面向很多元,可以做互動設計、視覺設計、動畫設計、VR/AR 設計、UX 研究、UX 文案撰寫、UX 專案管理、UX 工程師、語音助理的對話設計。

Course 2 使用者體驗設計流程

流程分為三階段:以同理心找到痛點 -> 定義問題及需求 -> 腦力激盪產出方案

如何透過同理心,挖掘用戶需求和痛點?

同理(Empathy)和同情(Sympathy) 很常被混淆,老師在課堂也釐清了兩者的差別。

同理是我們了解對方的感受或想法,能夠感同身受,甚至產生和對方類似的情緒。

同情則是較單純表示我們的關心及安慰。例如:出席喪禮,我們會向喪家說請節哀,出發點是安慰對方,但並無法體會他失去親人的痛。

負面情緒大家都不樂見,設計師可以做的是換位思考,透過訪談將感受具象化,看哪些可以優化,便是找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了,好用工具派上用場:同理心地圖。

同理心地圖 (圖片來源:同理心地圖,瞭解聽眾的好工具)

用戶的痛點類型

以數位產品來說,用戶的痛點類型不外乎這四大類:

  • 金流問題:在網路上購買產品付費的問題。
  • 產品設計不良:不明確的指引誤導使用者操作,廣為人知的 Norman door 就是經典一例。
  • 流程有問題:從 A 步驟到 B 步驟讓用戶卡住,例如:表單少填欄位,回不去上一頁重填,也關不掉。
  • 服務不周到:使用產品遇到問題,很難找到解決方案,甚至找不到。

如何建立人物誌(Persona)

透過使用者研究,定義他們類似痛點、共通的需求後,我們可以塑造一個虛擬人物來代表這類用戶,也就是 Persona,好處是將用戶的需求具體化描述,有助於後續設計流程聚焦,團隊成員容易理解目標用戶。

所以內容需要包含人物背景(年齡層、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職業等...)、目標、痛點、對此人物的簡述、能形容人物的代表性標題。

如何建立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及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

有了 Persona,幫助我們在腦中清晰看見使用者樣貌,再擬人化一點的方式就是藉由 User story 及 User journey map 來和設計團隊溝通。先說 User story, 它能一言蔽之 Persona 的觀點,透過簡潔資訊啟發我們的靈感。架構很簡單,一句話包含誰(Who),想做什麼(What),為什麼(Why)?

例句:

Mary: As a frequent traveler, I want to hire a consistent dog walker so that I can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e safety of my pets while I'm on vacation.

Bob: As a dog owner, I want to trust my dog walker so I can hire them for regular dog walks.

另一個從 Persona 獲取進階情報的方式,就是旅程地圖 (User Journey Map),以視覺化呈現使用者與產品或服務進行互動時的體驗分階段出來,讓旅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可接受個別評估和改善。

User journey map 範例 (圖片來源:Google UX Design Certificate - User Journey Map [Example])

延伸閱讀:讓User Journey 使用者旅程帶領你到達目標

如何定義問題

從 Persona, User story and User journey map 整理好資訊後,就是定義問題的時候了。5W1H 又派上用場,這個架構還真是萬用😄,衍伸出 Problem Statement :

[user name] is a/an [user characteristics] who needs [user need] because [insight].

還有,透過假說論述(If/Then Statement)來呼應問題:

If [action] then [outcome] .

如何歸納出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s)

透過問題定義和假設,能得知用戶需要什麼?再來是時候思考我們的產品哪些特點能滿足需求?也就是價值主張。

思考價值主張,要能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 我們的產品能做什麼?
  2. 為什麼使用者在乎?

以課程中舉例的遛狗 App 來看:

先列出所有產品特色功能

圖片來源:Google UX Design Certification

再依分類說明產品的價值

圖片來源:Google UX Design Certification

最後將特色和用戶需求做配對,歸納出產品的價值主張

圖片來源:Google UX Design Certification

除了主動整理自己產品特色的方式,還有一個做法也可以去看用戶如何評價競品的功能,如果我們能把負評的功能做好,也是一個價值啊!😅

Course 3 建立 Wireframe 及Lo-Fi Prototype

定義目標 (Goal Statement)

不管進行任何專案,以終為始都是最好的起頭方式,場景回到 UX 設計,在著手設計方案及草圖前,擬定目標來帶領後續流程不走偏,大家知道為何而戰。

圖片來源: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畫出使用者體驗流程

圖片來源: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描繪故事板(Storyboard)

Storyboard 是將用戶在特定場景使用產品的體驗圖像化,讓設計師也能沈浸在使用者的處境,比起文字表達,更能具體傳達抽象的感受。故事板分為兩種:

  1. Big picture storyboard: 聚焦在用戶需求與場域間的關聯,為什麼產品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圖片來源: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2. Close-up storyboard: 重點放在產品的工作畫面如何運作。

圖片來源: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繪製線稿(Wireframe)

依據 Storyboard,就要開始將設計方案具體落地囉,第一步先從 Wireframe 開始,在我的工作流程,都稱它叫手繪或數位草圖,用它已經可以跟工程團隊溝通了🙂

Paper wireframe
手繪線稿
Digital Wireframe
數位線稿

Course 4 處理使用者研究及早期概念測試

擬定使用者研究計畫

研究的價值在於透過每一次的量化、質性,去推敲拼湊出事實的全貌,減少下次犯錯的機會,或提出新的假設,驗證、嘗試創新。而計畫能夠梳理脈絡,一份好的企劃文件可以幫助我們全盤檢視研究藍圖,更快發現盲點並且與相關人士溝通討論,讓邏輯可視化,達到資訊透明化的目的。

圖片來源:Conduct UX Research and Test Early Concepts

記錄使用者反饋

這部分老師提供一個架構,可以記錄使用者在測試產品可用性(Usability)時的反饋,主要分五個部分:

  1. 任務 Task
  2. 操作路徑 The click path
  3. 觀察 Observations
  4. 測試過程中的重點反應 Direct quotes
  5. 操作的簡易程度 How easy or difficult

使用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s) 整理資料

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主要功能是在做分類歸納,協助在一堆雜亂無章的資料之中,有系統的歸納出幾個大類,慢慢組織成可行的行動方案。

先把從受測者獲得的觀察、想法、他們說的重點轉化成卡片
再開始分類

依分類主題歸納出研究洞見,並分享建議給團隊

當我們分類好主題並產出洞見,就可依結果進一步調整早期概念、設計圖(Wireframe)

identify-theme
圖片來源:Conduct UX Research and Test Early Concepts
產生洞見 Insight
依研究成果調整早期設計圖
總結產品還可優化的部分

Course 5-7 製作高擬真原型 | 設計作品集

從中獲益良多就是案例研究(Case Study)該如何專業的呈現。

就用一個期末作品集來解釋這三堂課的成果吧!

👉 作品集網站:https://peiyingtsai.design/portfolio/

結語

學習課程之前,雖然已經有許多專案落地上線,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很難清楚說明每個環節設計的道理。自己的設計流程大都從 UI Design 開始,邊畫邊構思系統,正因如此,很容易參雜許多自身的認知偏見(Bias),沒有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上線後註定會遇到 User 覺得不好用、找不到功能在哪裡、給他們增加困擾等問題,多年做商務系統的經驗的確也是這樣,還好用戶願意給反饋,一來一往的過程中讓我意識到使用者體驗設計有多重要,沒有做好,畫出來的UI可能都不是好UI。

從 Google UX Design 的課程,能看到一流公司是如何產出數位產品,了解非常具體的概念及流程,尤其是描繪Persona 及處理訪談結果的方法,讓我獲益良多。或許現實的工作節奏,很難按部就班做 UX Design, 但我也會開始運用幾個工具來讓自己的產品設計更有所本,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能愉快並有效完成工作,即是我成就感的來源 🙂

最後,給自己一個鼓勵:工作之餘要抽時間上課,很不簡單,但拿到證書,能力受肯定,一切都值得了👏

請我喝杯咖啡吧 ^^
No active "bsf-sb-post-end" sidebar

2 comments on “【學習筆記】Google UX Design 專業證書”

  1. Hi, 偶然間閱讀到您的文章,對課程內容的介紹很詳細,對於正要開始報名課程的我來說收益良多,非常謝謝您無私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eiYing Tsai
author
愛藝術,喜歡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產品設計師。 堅持信念,任何困難事,必有搞定的一天,Just try it! 隨手紀錄日常學習到的知識心得,希望對妳/你有幫助。
coffee-cup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