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上了李聖珉老師的解決陌生問題課程,突然啟發了我對拆解問題的興趣,並開始把部分的方法應用在自己工作上。李聖珉老師離開遠傳後,仍不遺餘力推廣解決陌生問題的重要,並身體力行創立 CTPS 學程,為學員帶來超有感的 Impact 🤓
所以看到這本書,沒考慮太久就決定買回家收藏,很慶幸有帶回,真的是一本好書,看完我還想二刷英文版,感受原文用字遣詞的不同。
但這本書(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並沒有在講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反而是分享如何以個人擔當思維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當責"。 這合理解釋了事出必有因,不過沒有當責心態的人,並不會想知道事情(問題)背後的原因(問題)是什麼?然後劇情就進入膠著擺爛的狀態...自掃門前雪,但掃不掉問題,只好假裝沒看見或妥協。
接下來就紀錄一下特別有感的四個主題:
此類人的症狀是遇到問題習慣以 “為什麼” 開頭,殊不知“為什麼不多給一點時間?”,“為什麼不多教我一點?”,“為什麼不多給一點支援?”之類的怨天尤人語錄,都是讓自己坐以待斃的負能量,要小心提防,這只會讓你一事無成。
組織中難免有本位主義,嚴重的話我們大概每天可以聽到同事像呼吸空氣般自然的說出“關我什麼事?”,“他們家的事!”這些話。在過度保護自己的同時,大家忘了我們在同一個團隊,外面的同業才是真正的“他們”,我們要超越的對手啊!
自己在團隊說的是一套,背地裡做的又是一套嗎?以 QBQ 的觀點看來,大可不必做這種無謂的事。相信,否則就離開!不用辛苦找藉口委屈自己妥協。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想太多而侷限許多的“可能”。常見的內心小宇宙如:自己哪根蔥?什麼咖?怎麼可能影響(改變)這件事?在QBQ看來,第一個問題就打趴一堆人了:你做過任何實質行動嗎?如果沒有,講這些都言之過早,當然不可能帶來任何影響。
本章節賣場服務生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是顧客服務的最佳表現,不帶私心、沒有企圖,只有單純的“我想解決客人的問題”。說也奇怪,往往這樣的好心人就是有好報,果然受惠顧客的公司,後來就跟她的賣場採購大量物品。
在34章節-爛問題大全,作者一口氣分享許多爛問題後的問題。看完這本書,我也期許自己爛問題越問越少,少問一題,就離當責更近一步!
There is always a question behind a question, maybe more!
Fine it and to be a problem solver, that's what "Accountability" m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