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川西諭 (Satoshi Kawanishi) 是一位日本知名的經濟學家,專長於賽局理論。他的研究風格以理論深度和實證驗證並重,並善於將複雜的賽局理論模型應用於解釋現實的社會現象。
由於科技網路發達,連帶生活周遭的問題隨之複雜化,反而容易讓人看不清全局,不知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賽局理論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從著眼當下到俯瞰全局,意識到萬事互相效力,解決問題不能只以自身角度考量,要顧及其他人的相依關係來理解問題的結構,此外也要拓展時間的視野,才不會常懊惱早知道就不這樣做了。
作者有感於許多人看了賽局理論的書,還是不懂該如何應用在解決問題,希望透過這本書以漫畫更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賽局理論的應用方式,幫助讀者學以致用。
不論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我期許自己在做決策是有所本,不是憑直覺(雖然有時直覺也滿準的),但至少可以選擇要相信由邏輯推演出來還是隨機冒出的選項。因此想了解賽局理論,學習人們行為的動機、打的如意算盤以及預期發生的結果是什麼?例如:保證「我最便宜,買貴退差價」有什麼道理?棒球到了九局下半,兩好三壞,強投遇巨砲,下一步該怎麼做?
剛好在誠品看到漫畫版的賽局理論,以生活化的題材帶入理論,感覺適合初學者,就帶回家看啦。其實之前有買過思辨賽局,但看不太懂,被我晾在書櫃好一陣子,希望透過漫畫版的賽局理論導讀基本觀念,再回頭看思辨賽局會更容易理解。
賽局理論是一種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和解決雙方或多方在利害對立或交涉情況下的問題。它的核心在於提供一種全局的視角,使我們能夠以客觀的方式分析複雜的狀況,並進一步找出最佳的解決策略。
理論的特徵包括俯瞰思考和單純化思考兩個方面:
俯瞰思考讓我們將注意力從個別的細節轉移到全局的情況,從而理解問題的全貌。而單純化思考主張將複雜的事簡化思考,這種方式與發現問題思考法傳授的後設思考法抽象化觀念有相似之處。因為身陷細節反而因太複雜而無法理解事情的本質。在思考問題時,將具體情境抽象化,更能找到問題的本質特徵和規律。
因此,在賽局理論我們可將情況簡化為三個要素:玩家、策略和利得,來更清楚地理解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
學習賽局理論可以將狀況抽象簡化,如同商業書 10 倍高效閱讀法講到的,分析觀點進而找出準則,了解問題典型模式,即可應用在不同的狀況,跳脫單點思考,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視野能力。
相較於數十年前,我們遇到的複雜問題變多,以假亂真的事更層出不窮。好比在充滿利害及相依關係的職場,要做什麼事、講什麼話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怎麼凝結團隊力量完成專案?我認為專業是次要能力,反而先看懂"局"才是重點,唯有看懂,才知道要跟哪些關鍵人物溝通,投其所好,讓事情成功。要怎麼看懂,就是賽局理論派上用場的地方了。
賽局理論博大精深,這本書我當它是導讀,介紹三個常見賽局,在閱讀過程中,回想自己生活中還真的常出現這些賽局,以下分享我的收穫:
囚犯困境是賽局理論廣為人知也是我們現實問題最典型的構造。因為它體現的是犧牲他人利益使自己得利的狀況。舉例來說,降價競爭就符合囚犯困境引起的問題,有兩家賣鞋子的店,其中 A 為了爭取更多客戶,開始打折,B 生意受到影響,只好跟著降價,最後導致利潤變差,大家都沒賺錢。
當意識到自己處於囚犯困境,可以從已知狀況的本質分析,來理解問題。接續賣鞋的例子,先列出這個賽局的玩家(A and B 兩個店家)、玩家有哪些策略選項(降價、不降價),再來思考玩家的利得(玩家最期待發生的狀況,因為對他最有好處)。
透過利得表,找到奈許均衡,就可推敲出這個賽局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是哪個。
奈許均衡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能讓賽局呈現穩定的狀態,因為這是玩家們最佳選擇,大家不太會去改變。如果沒有達到奈許均衡,代表有人還沒做出最佳選擇,遲早改變策略,為賽局增添變數。
在生活中另一個常見的賽局就是協調賽局。因為腳步不一致而衍伸的問題不在少數。例如文書軟體的選擇,A 用微軟的,B 用 Apple 的,檔案相容性就會有問題,可能雙方的文件在彼此的電腦打開會內容不齊全或排版跑掉,造成作業困擾。
這時候一樣是分析三個要素 - 玩家(A and B)、策略(用微軟還是 Apple)及利得(哪個選擇對雙方都有利)
由利得表可看出,協調賽局求的是雙贏,要解決不協調的的方法就是透過呼籲或宣導,積極促成腳步一致,但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辦法解決,有時會有大家不樂見的事,難以改變,尤其是涉及人數眾多的狀況,例如:為了節能減碳,要大家改變通勤習慣,不要開車,只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我們要具備分辨哪些問題目前無解就放棄,並專注於自己能發揮影響力的議題上。
動態賽局的重點就是拓展時間性的視野,由於賽局可能隨著時間有變化,所以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再行動,白話講就是不能走一步算一步,這會演變許多意料外的事,因爲應變能力不足而讓自己陷入僵局。
這部分作者舉的例子很有趣,讓我印象深刻,還實際跟孩子玩看看,是一個硬幣遊戲,規則是有 10 個硬幣,誰拿到最後一個就輸了。每個玩家一次最多只能拿兩個硬幣。如果我們有動態賽局的觀念,後者拿硬幣的人一定會贏,為什麼呢?想看看~ 分析我就賣個關子放文末了 😁
這邊帶到一個重點就是:懂得解讀未來發展的人,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選擇。
另外還有因時間性而矛盾的例子,就是員工績效考核。組織的立意是希望藉由考核來提升整體績效,維持動力,但時間到了主管評鑑時,可能怕被部屬記恨或懶得看而草草結束。最後打混的員工就會知道考核只是形式,繼續混…導致這個策略完全失敗。
因此,要解決會因時間而變的問題,我們可以善用科技(例如:大數據)做預測規劃策略,並定期檢視長期計畫,大家有沒有 on track 或需要做調整。另外,對於政策的擬定,立下承諾,是保持執行力的好方法,以績效考核的例子,主管可以要求自己一定要給部屬具體回饋。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確讓我認識賽局理論的輪廓,是我遇到第一本很用心以漫畫呈現非常有帶入感的書,風格也挺幽默的,而且看完漫畫,作者會以文字分析解說情境中遇到哪一種賽局,問題的特徵以及主角們如何解決,看起來很輕鬆,頓時覺得賽局理論沒這麼生硬,其實我們的日常都是賽局,透過利得表這個厲害工具,同時集結玩家、策略及利得,讓我們一目瞭然在表格做分析!
除了認識三個經典賽局,作者也花了一些篇幅介紹行為經濟的賽局理論,剖析玩家的技巧,讓我們知己知彼,擬定有科學根據的策略。例如:人們其實會根據參考標準而改變評價(定錨效應),這手法常見於定價、議價 - 假定心中認定的價格是 100 元,一開始就先開價 500, 接下來賣 300 ,買家就容易覺得佔到便宜而購買,事實上賣家也賺了 200。以學生成績來說,如果以整體的平均值來看,就會可能在平均值以下影響信心,但如果以進擊的方式標準來看,跟自己比賽可能就會起身學習意願和信心。
最後就以一個大風吹賽局來做結論,作者鼓勵我們要在多變的時局聰明生活,要懂得俯瞰經濟整體,思考人們在追求什麼,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勇於轉換跑道,尋找空位置(未飽和的生意),同樣的概念也告訴我們可以勇於跳脫舒適圈,留心周遭狀況,或許處於多重賽局,但這本書教會我辨識特徵,還有應變的方式,就更有信心去挑戰陌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法提及無知之知問題了!
在動態賽局有提到硬幣遊戲,在定義的遊戲規則中,後者拿硬幣的人會贏,原因如下:
這正是善用以終為始,推敲致勝的關鍵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