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邂逅 "心智圖",不認識它,好奇買來看看。
在 2014 年買了這本書,被封面斗大的心智圖法吸引,翻了一下書中展示把我們慣用文字紀錄的筆記,以樹狀圖象化的方式呈現,覺得很新奇、滿酷的。看似雜亂,卻是有邏輯地延展大腦思考的脈絡,讓我非常想學會它,應用在工作日常。
從小我就不是很會讀書,還有上放牛班的黑歷史~哈,當時的我,沒找到適合自己吸收資訊的方式,死背就是很不行。如果早遇到心智圖,是不是可以少熬幾個夜晚啦 🤣 期許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心智圖是什麼?對於日常生活、工作上有什麼幫助以及如何應用它。
注意 💣:讀完之後,我認爲這本書不是在介紹心智圖,重點放在如何高效創意思考,心智圖只是創意思考過程中的工具之一。沒關係,我有另外讀心智圖法的生活應用,如果沒興趣,也可以直接跳到心智圖法的生活應用心得!
接下來就分享我在超高效創意思考心智圖法一書"預期外"的收穫。
在 AI 時代,要有"創意" 不再是口號,而是大家都要意識到的危機感,只要你的工作是重複性的、依 SOP 進行的都很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AI 做的比我們快又準確也不會累,還好人類在"創意"這方面還領先絕大的優勢。
但創意本身是抽象的概念,需要有一些技巧來具象化想出來的點子,並且執行落地,作者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可以用 GRASP 五大思考模式來激發創意/思考問題,並以 Soluton finder 四大步驟來執行策略。
GRASP 幫助我們了解在不同情境,自己是怎麼思考的,換句話說,可以用哪一種模式思考。
GRASP 代表五種思考模式:
當我們需要產生大量 idea,可以使用它。怎麼做呢?
盡可能大量產出,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可以,這個時候不需對點子下評斷避免扼殺有創意的好點子,最後整合點子,衍生出新的想法。
3M 的便利貼是個很好的例子,開發初期毫無用處,就是有薄弱黏性的材質,讓東西固定在原處,沒人覺得這會有市場。但開發者不放棄,詢問客戶及同事意見,整合許多可能的需求(點子),最終衍生出價值百萬美元的暢銷商品。
對既有的影響與 idea 做出反應,協助我們快速執行日常規律的活動,不用每次都要重新思考流程,就能空出時間做其他事。
分析 idea, 取得對策。怎麼做呢?
加入實務考量來精簡 idea 數量,像是實用性、可行性、成本
以適當標準/技術評估,例如:(對顧客而言)這樣比較好嗎?(對員工而言)這樣比較簡單嗎?(對商店而言)這樣比較便宜嗎?
確定是正確的選擇,可以問這些問題:這個對策能達成你的目的嗎?是否有收穫?這個對策與終極目標的目的一致嗎?是否有所貢獻?失敗的可能性多大?
確認並執行某個對策,幫助對自己的選擇有堅定的信念,不被其他誘惑分心,但要小心認知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是上述四種模式累積,產生的策略來促進真正的創新成功。
是對策搜尋,為問題或挑戰找到對策的方法。分為四個步驟:
用 5W1H
可以用腦力激盪、重新表述問題、比喻刺激、挑戰假定、改變參考點這些方法來試試。
問自己四個問題,來確認是正確的選擇,問題的目的是要得知我們從這個決定是否有收獲?對目標有貢獻嗎?還有風險承擔評估。
最後這個步驟就是建立行動計畫的時候,該做的是列出任務、分配資源以及溝通計畫。溝通尤其重要,我們要讓利害關係人了解整體計畫對他有什麼好處,在執行過程中才不會有被刁難或對方事不關己的態度,影響進度。
讀完這本書,發現創意思考的方法跟 Google UX Design 中的使用者體驗設計流程很像,要產生可落地的解決方案,首先都是從定義問題開始,然後接著找尋方案->分析方案->決定方案->執行,只是作者融合心智圖來呈現這幾個流程,好的部分是我再次確認這個流程是經過考驗,能幫助我們創意思考的技巧。不好的地方是我覺得這本書翻譯怪,讀起來覺得很卡,語意不順,不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光 GTS 是什麼,我就反覆翻兩次引言,上網看作者原文影片才大概知道原來 GTS 系統是幫助我們針對問題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方法,包含 GRASP 及 Solution Finder。
但這種貫穿全文的核心概念,一開始就該定義清楚,避免讓讀者似懂非懂的看下去。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關係,文中雖然會插入一些金句名言,相信是作者的美意安排,但我怎麼覺得跟上下文沒什麼關聯,反而干擾閱讀連貫性。
Anyway, 第一次看到翻譯不順的書,總算是體會到"很難看",這也是很特別的體驗啦😂